不曾想,加入一个微信群,随意说一句话,都会被“劈头盖脸”的猛夸一顿,大有“人生已经达到了高潮”的意外之感。正如有人提到,不小心把啤酒倒在了书包上,竟得到如此赞许,“背上带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醉人的崽”。“夸夸群”里,“夸人者”总能找到“新奇”的角度,让略显尴尬、稍带困惑的生活场景,变得轻缓自然、舒畅如意,给“求夸者”精准慰藉和心理“盛宴享受”。
凡物各自有根本。“夸夸群”的走红的确有其存在市场,一方面是“求夸者”为现实压力、生活焦虑等觅求释放地而求夸,另一方面是“夸人者”秉持一切皆可“夸”的卖夸理念。有买有卖,一拍即合。何况,“求夸”与“夸人”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今日被“夸”的你也许就是明日夸人的“他”。由此,一群“夸”趣相投的人抱团取暖,囿于某种特定的心理需求“志同道合”,彼此保持默契与粘合的心态,相互开展一场共同约定的、烙印“积极色彩”的情景演绎。
常言道,“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与其说,“夸夸群”是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乐观态度和阳光眼光,倒不如说是一群人相互依煨、暂时“避世”的情绪掌控。这种“情绪掌控”,多少有些“阿Q精神胜利法”的味道,倘若沉溺其中,不免熬出自欺欺人的“迷魂汤”。更不必说,“夸人者”本身并没有怀着发现他人闪光点的欣赏诚意,多数属于“为了夸人而夸人”的言辞刻意与故意为之。归根结底,“夸夸群”本质上还是人与人“线上”交流的一种相处方式,只是有时隔着屏也能嗅到其中的不走心与不真诚。
当然,公众不必以过度的严谨审慎去评价“夸夸群”。因为,无论“夸人者”、还是“求夸者”、抑或“围观者”,重在参与、“开心就好”的原则和态度,或许是“夸夸群”创建的初衷与旨归。“法无禁止皆可为”,相对于“怼怼群”侵犯他人权益、挑战公众底线,只要不违反道德伦理、法律规则等,任何人都有权决定自己对待生活、工作、学习等的思考维度和分析角度。“如履薄冰”也好、“自娱自嗨”也罢,都应得到理解和宽容,这是社会多元化与现代化的文明要义。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作为现实的普通人,被人由衷赞美、有人诚挚认可,的确能为意志和激情赋能;懂得欣赏风景、善于尊重他人,也的确是修养的彰显、魅力的焕发。但这定然是源自灵魂的真实感触,对具体对象或个人的客观判断,让其扬长避短、坚挺勇毅,活好自我、从容自信。不得不说,“夸夸群”卖弄一套另类的“语言艺术”,让“求夸者”获得似是而非的“精神营养”,站在第三者角度看来,却充盈着无厘头式的喜剧感。从这点出发,不走心的“夸夸”听听就好、当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