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大器晚成”的依据:普通家庭千万别过早消耗孩子元气了
发表于2024-04-13 20:13:27
摘要: 原标题:科学家发现大器晚成的依据:普通家庭千万别过早消耗孩子元气了 内卷、抢跑,害怕孩子不能尽快走上成功的快车道,而「瞎教育」的父母,他们

  原标题:科学家发现“大器晚成”的依据:普通家庭千万别过早消耗孩子元气了

  内卷、抢跑,害怕孩子不能尽快走上成功的快车道,而「瞎教育」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很可能撑不到高中就出问题了,即便侥幸进了名校也会后患无穷。

  普通家庭不要过早消耗孩子的元气。科学研究,以及更多案例证明,大器晚成才更符合自然规律。到了要发力的时候,元气未伤的孩子,是有很大的机会后来居上,得成大器。

  对家长来说,趁早意味着孩子尽快踏上成功的车道,每一步都不能走错,甚至超前抢跑才能赶上这趟列车。

  这种年龄焦虑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家认为,年轻是 的优势。其实,“出名要趁早”只会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大器晚成才符合自然规律。

  《大器晚成》这本书告诉我们,不同年龄段的人有各自优势。根据大脑发育的节奏,25岁之后负责理性思考、策略性思考和考虑后果的能力才能发育成熟。

  如果一切顺利,人生转机更可能出现在25岁之后。

  大器晚成的科学依据

  《大器晚成》作者里奇·卡尔加德,是《福布斯》杂志的出版人和知名评论员,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媒体人。

  但在25岁时,里奇跟大多数人一样平凡普通。做过保安、洗碗工和临时打字员,过着毫无前途的生活。他揣着简历到处求职碰壁、为租房和首付问题成天发愁、光是干好手头这份平庸的工作就要竭尽全力……

  里奇·卡尔加德

  38岁那年,里奇加入了《福布斯》,人生突然走进快车道——44岁成为发行人,46岁学会驾驶飞机,49岁写出第一本畅销书,里奇最终跨越了阶层,跻身富翁行列。

  这个社会偏爱少年成名的爽文情节,让大家误以为年轻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然而,里奇认为我们不应当把“年龄”视为成功与否的评估标准,因为年龄是最不可靠的因素。

  从生理角度来说,20岁的大脑并没有做好成功的准备。大脑中的髓鞘决定了一个人融会贯通的能力,而髓鞘的主要生长期在20岁之后。除了髓鞘,年轻的脑神经需要时间发育成熟,有人早有人晚。

  自然规律决定了每个人的人生进度会有先有后,我们并不需要为此感到羞耻、自卑。

  小学老师周武曾跟踪调查了151位学生后发现:那些进入社会后发展比较好的,不是班上成绩最好的,而是成绩中等、中上等的学生。

  他进一步分析:成绩好不代表前途光明,前途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也需要发展读书以外的能力。反倒是那些读书不算差,也有精力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孩子,更容易在社会上有所建树。

  中国一句古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里奇认为,自己之所以能“中年有成”,就是因为年轻时没有急于求成,被“成名要趁早”的主流文化观念打乱生活节奏。而是顺应自己自然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缓慢而踏实地积累经验。

  等生理基础发展好了,看待问题足够全面理性,机会来临时,自然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产生更好的结果。

  充分试错、学会“撤退”,

  才能积累前进的资本

  虽然年轻的确是个优势,但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的每个年龄段,都具备不同的优势。

  30岁左右的人自我同一性已经发展成熟,对自身和人性都有全面的了解,解决问题更加灵活有弹性,短时记忆能力也最突出;

  而40岁左右的人处于阅历智慧巅峰,社会理解能力、行动力、决策力都将表现出一生最好的水平;

  65岁后,人的遣词造句能力达到顶峰,表现出一生 的人格魅力……

  人的一生是持续发展、不断叠加能力值的过程。因此,孩子最需要被培养的,不是“跑赢所有人”的能力,而是能够持续叠加能力值、不断发展的能力。

  25岁之前,有一项能力可以极大地帮助发展,就是“战略性撤退”,它的本质是合理管理毅力资产。

  里奇认为,毅力就像存款,可以提取,但不能透支。“战略性撤退”可以保存一个人的毅力,而年轻的优势或许就是试错成本极低。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42岁才靠蹬三轮车白手起家,65岁成为中国首富,步入老年依然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

  而宗庆后之所以能做到毅力非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小时候妈妈教会了他“撤退”。宗庆后的自传里记录了一件事:

  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糖果是 品。有一天,宗庆后带着弟弟在家门外玩耍,正巧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在吃糖果,那个馋啊,忍不住一直盯着别人看。妈妈看到这一幕,严厉训斥他:人穷志不穷,不要再出现这种“丢人”的情况。

  自传中写道:“母亲的话一字一句刻在了宗庆后的心上,让他深刻体会到,这不仅仅是对待一件小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原则底线。贫穷是可以逆转的苦难,一时的贫穷不代表一辈子贫穷,有志气的人,不会任凭暂时的坎坷而放弃奋力一搏。”

  后来,宗庆后报考师范失败,十几岁就跟着师傅学过汽修,打过零工,卖过爆米花、红薯。

  妈妈教会他从享乐中“撤退”,打工生涯教会他从试错中“撤退”,后来,这些经历成就了他。

  后来,一家马场招收知识青年,宗庆后觉得这是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决定下乡,一待就是15年。

  后来宗庆后感叹:“15年的艰苦生活磨炼了我的斗志,同时也能吃得起苦,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所以为我42岁以后再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这15年我没有白去。”

  再后来,宗庆后回城被分配做营销员,这是没关系又不会来事的人才干的“苦差事”,但他凭借卖红薯、做农活的经验,不断发现新商机。从啥也不会卖,慢慢发展成他说卖什么、大家就卖什么,稳赚钱。

  从被一颗糖果牵动全身,到无论外界如何都能专注做自己,宗庆后的前半生一直在做各种“战略性撤退”:从糖果中撤退,从考试中撤退,从汽修中撤退…….年轻的优势在于,试错成本很低,你还有很多退路可以选。

  宗庆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点:一心为了一个目标早早开始准备,到一定程度就会疲惫,还会错失其他发展;反而学会放弃,把毅力用在更真正值得的事上,才能抓住真正的机会。

  起跑慢一点

  跑得久一点

  因为经验阅历积累到位,跟“少年有成”的人相比,大器晚成的人更加灵活自如。

  一个人年龄越大,叠加能力值越多,就会掌握越多为人处世、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捷径。

  在里奇看来,“战略性撤退”发展到了中年,会强化6种能力,而这6种能力是不善于“撤退”的人很难持续发展起来的。

  这6种能力分别是:

  1. 好奇心。一个好奇心旺盛的孩子,看起来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但持续发展这项能力,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会比较卓越;

  2.同情心。同情心比较强的孩子喜欢“多管闲事”,如果父母能识别孩子有这项能力,不断发展,未来孩子会比较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3.韧性。这一类孩子看起来“脸皮厚”,其实是不撞南墙心不死,不轻易被挫败感打倒,是突破逆境时非常必要的能力;

  4.冷静。冷静的孩子看起来“不讨喜”,寡言少语,其实心思非常敏感细腻,持续发展下去,分析问题的能力会非常强。

  5.洞察力。这项能力属于看起来“心眼多”的孩子,得益于观察得比较到位,善于剖析外界,这类孩子的人生阅历会比同龄人更有深度。

  6.智慧。它让孩子有些“不合群”,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大多数人处不到一起,但智慧帮助孩子判断人生道路。

  长跑过的人都知道,起步速度慢一点,才能跑得久一点。人生这场马拉松,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孩童时期可能表现得注意力不集中、多管闲事、脸皮厚、不讨喜、心眼多、不合群……可脚踏实地发展到了中年,就会变成有创意、有同情心、有韧性、有洞察力、冷静又智慧。

  这样的人,又何愁找不到前路呢?

  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平平无奇,拼不过也卷不过,或许这正是个好机会:既然和“少年有为”无缘,那就坚持发展多项能力,争取大器晚成。

  就像种花需要先找到合适的土壤与肥料,培养孩子也需要广泛试错,在碰壁中摸清楚孩子的优势,然后引导孩子把毅力集中投放到优势上。

  愿意踏实深耕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开花,根都是扎得很深的,那么开花就是迟早的事了。

  “晚了就没戏”是谬论,时间是把筛子,会过滤掉一大批沉迷少年得志、缺乏积累沉淀的人。

  坚持走下去,慢一点也没关系,耐心和时机会为孩子带来真正的丰收。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