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高考将如何创设试题情境
高考试题通过创设灵活新颖的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等方式,突出对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探究创新,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固化、封闭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因此,加强情境创设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是本轮高考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具体而言,情境创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功夫:
第一,高考命题在考查思路上深化基础性,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以及基本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考查。试题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对考生掌握的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进行考查,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的迁移能力,以及能够掌握原理或者规律,拥有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第二,高考命题充分体现综合性的考查要求,通过创设多条件、多知识点关联的复杂情境,突出考查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多角度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导中学教学重视知识整合,重视在深层次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将其有机串联形成学科整体知识结构,进而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
第三,高考试题通过创设灵活新颖的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等方式,突出对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探究创新,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固化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高考试题突出对应用性的考查,强调学以致用,通过创设自然真实的生活实践、学习探索等问题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学生有机整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思考解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科学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强实践能力。
第四,课程标准对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有较高的要求,强化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是理科类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理科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试题的科学实验性就是以科学实验为载体,创新设问角度,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减少“机械刷题”,引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实验任务的完成过程并非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多种认知成分协同作用的复杂思维过程,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测量方法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科学实验性试题充分发挥对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重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
第五,高考命题的理想试题情境一般具有典型性、复杂性、新颖性和结构不良性四个特征,其中,“典型性”是指在真实世界或学习探索中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考查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具有可操作性且符合学生认知和学科发展规律的情境;“复杂性”是指涉及多种关联活动、涉及多种影响因素、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以及要求调动多种关键能力的情境;“新颖性”是指学生未经历过,或者真实世界新出现的、呈现方式新鲜少见的情境;“结构不良”是指冗余信息较多、隐含信息较多、问题创设比较开放、结论不设定唯一、解决方案多元的情境。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高考全面落实情境式命题,材料丰富,情境多元,加强情境的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高考命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未来那些具有选拔区分度的试题将在情境创设上下功夫,可能呈现出由“简单情境”向“复杂情境”、由“熟悉情境”向“新颖情境”、由“结构良好情境”向“结构不良情境”的转换。
情境式命题改革的基本原则就是减少裸考知识现象,让考查发生在知识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强情境之中,这种命题理念与“无情境,不教学”的教学原则一致。纵观近3年的高考命题,高考试题不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前沿、生产生活实践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把课本知识与“具体真实的世界”联系起来,增强试题情境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通过复杂文本、实验场景、科技前沿、生产生活等特定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强情境”和“弱情境”。“强情境”是指试题活动场景或背景与考查内容紧密相关,如果缺乏相应的情境知识和认知,会直接影响答题的效率与准确性,强情境的情境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解题的方向、思路、过程与结论。“弱情境”是指活动场景只是一个简单的背景、引子或话题,不直接影响答题的效率或准确性,换句话说,如果抛开情境内容,同样能顺利且有效地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