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欢: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 取决于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
看点: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2023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12日在北京举办,本次盛典以“看见更大的世界”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院士、权威专家、著名作家、知名学校校长、跨界名人等,共同聚焦教育政策、学校教育、体教融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等话题并展开分享,为打造更健康高效的教育模式,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贡献智慧。
盛典期间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原校长王欢女士发表了题为《看见更大的世界》主题演讲。
王欢表示:“我们常说,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这个世界多元、开放、变化,是崭新的,让孩子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实最终的目标就是我们要让孩子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以下为王欢女士演讲全文: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得知这次会议题目叫做“看见更大的世界”以后,我就一直激动着,我当时就在想,哪位高人确定的这个题目?从这个题目中不仅仅让我们想到了很多教育的空间、教育多维度探索,同时让我们感受到充满光明的力量。
我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时候就在想,我是想以题目来作为今天汇报的中心话题,我就在想,是谁看见了呢?看见是怎样的世界呢?更大的世界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在《看见更大的世界》题目里,我虽然回答不好这些问题,但是我一直在想,它确实有很多教育的思考,有教育的追求、有成长的价值和一些共育的力量。
这个事让我想到在42年前我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我和我的学生的全部世界就是那一本教科书,好的教育就是要考高分,高分慢慢地演化成不仅仅是老师、是家长、是社会,甚至是学生的高期待,在这种高期待过程中,教育确实在高强度的状态里挣扎,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谈如何进行教育的改革,通过解放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让学生一定不要在压力中努力,而且在我们合力教育过程中,让教育、让孩子无力。
这么多年教育里,我一直在想从我们很多做的教育行为中出发点都挺好,都想帮助孩子成长,就是助长,但是这个过程中没想到我们犯了一个从我们知道的成语中谁都不该犯的错就是在“拔苗”,让孩子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根基。
因此我想,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思考,到底让孩子们怎样去长?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帮助他长呢?
第一点,我在想教育一定要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本源。
我们知道在教育过程中,最古老对于教育的说法是“教育就是长其善,就其师”,善就是美好的,它是孩子一种能力,长善就是要不断唤醒和激发孩子的美好,让他越来越好,教育从古时候开始就关注人的成长、人美德的成长;我们还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其中本职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要有自己的言传身教,教授课业,答疑解惑基本功以外,还必须要关注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尤其让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在教授学生“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应该关注的就是他的思维方式,他的道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思路,而形成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创新的状态。
我们常常说做教师的应该教书更要育人,用现在十八大的时候确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德是什么?大家现在基本有共识,就是孩子们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孩子要有大德、有德、有私德,为民德、为人德、立身德,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社会主义有用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让孩子具有这样的德,成为这样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立德,如何树人,也是我们一个核心。
尤其到了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面对着一种技术的更新和发展,经常大家会看到有很多技术已经改变、更新、替代了很多人的情况,但是作为有情感、有温度的人发展始终也是教育特别多的关注,所以我们教育始终对自己是有自信的,我们知道人类所特有的自主一时、社会情感、价值判断赋予了教育,赋予了成长灵魂和方向。
原来禇宏启教授经常说,学生精神素养很多很多,我们可能说不清,我们应该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一种素养呢?孩子应该有温暖的心、智慧的脑,我们把这样的话改成我们在教育中的一种追求,我们希望孩子心有温度,行有智慧,他学习的状态,或者一辈子留给他的东西应该让他学而不厌,挫而不败,让学生在热爱学习、善于创新过程中确实能够有能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尤其像小学阶段,确实认为我们就是通过六年要认认真真培育这一颗又一颗种子,我们的孩子就是一颗颗饱满生命的能量,和可持续发展和生命潜能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使这颗种子更加饱满、更加具备生命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我认为看到更大的世界应该是让孩子看到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世界,让他在这样的一种不断成长与发展的世界里长好他这颗种子,在今后,他有很好的条件、发展环境的时候,这颗种子萌发、发芽、开花、结果、长成栋梁之材,这是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