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富裕家庭都在怎样培养孩子?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发表于2023-11-14 19:55:28
摘要: 原标题:美国的富裕家庭都在怎样培养孩子?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要不要鸡娃?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的大部分家长看来,可能已经不算是个问题了。 大

  原标题:美国的富裕家庭都在怎样培养孩子?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要不要鸡娃?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的大部分家长看来,可能已经不算是个问题了。

  “大家都在鸡娃,我们没理由剥夺孩子可能的成功机会。”

  同样是家长,我特别能理解大家的想法。都是为了孩子好,谁不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呢?但是当这种幸福可能会危害孩子的未来时,我们就不得不为孩子做长远的考虑了。

  当大部分人都在往一个方向走时,随大流无疑是比较安全的做法。

  不过同样是鸡娃,具体到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身上,鸡的方式和效果还是不同的。

  有的孩子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有的孩子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巨大的压力笼罩,身心俱疲。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鸡娃到底对不对?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成功?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花了一周的时间,认真读完了《一激到底——在竞争环境中抚养孩子》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且较深入地了解鸡娃这件事,读完后大受震撼。

  这本书不是某个家长、专家的一面之词、经验之谈,而是美国社会学家希拉里·弗里德曼针对近100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所做的一次关于竞争性课外兴趣班的调查与研究。

  说的更简单一点,作者研究的是在美国这个十分强调赢和成功的国家,富裕家庭是如何通过把孩子送去培训和比赛,来增加孩子未来成功的筹码的。

  因为孩子们能参加的课外兴趣班太多了,所以作者选择了国际象棋、舞蹈和足球这三个为代表,正好可以对应智力、艺术和体育三个领域。

  以下3点是我读完整本书后,感悟最强烈、和原有认知差距最大的3点内容,也是作者耗时耗力,采访了大量家长、孩子、机构、比赛组织者后才得以发现的事实和结论。

  不管你是鸡娃派,还是佛系派,相信这3点分享都会给你带去一些启发和帮助。

  1、竞争能教会孩子什么?

  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兴趣班填满,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有些家长送孩子去兴趣班,只是想给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但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一技之长,能参加考级拿证书,或者参加比赛拿名次,以便为就读一所好学校增加一些有分量的筹码。

  说白了,这类孩子参加培训和比赛不是闹着玩的,而是在为赢而战。

  以前我单纯地以为这类孩子很可怜,很辛苦。他们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小小年纪就要背负很大的压力,一切的付出只是为了那些耀眼的结果:证书、奖杯、名次。

  但在这本《一激到底》中我了解到,训练和比赛的过程本身,也能教会孩子很多东西:

  (1)内化获胜的重要性;(2)学会走出失败,赢在未来;(3)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4)学会在高压环境下获得成功;(5)坦然地在公共场合接受他人的评判。

  这5点共同构成了孩子的童年竞争资本,让孩子能够在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更容易脱颖而出。

  虽然这些关键能力并非只能从竞争中学到,但毫无疑问,带孩子去比赛、去考试,是帮助他们获得这些能力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

  观察周围的孩子确实可以发现,相比从不参加比赛的孩子,有比赛经验的孩子在克服压力、管理时间、好胜心、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表现的确更好。

  2、是谁在制造育儿焦虑?

  说起鸡娃、焦虑这些现象,身处其中的我们会抱怨,会无奈,会硬着头皮前行,但好像很少会停下来反思,是谁在制造这些焦虑。

  当我们为了孩子的前途,把他送去各种兴趣班、培训班,花钱带他去考级、去比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钱都被花在了哪里?

  它们真的物尽其用,都花在了孩子的成才上吗?还是有人借着孩子的名义,把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在《一激到底》这本书里,作者用了一整个章节来介绍商业是如何通过孩子们的竞赛活动来牟利的。

  这当中的套路家长们不能不了解!否则不仅是我们的辛苦钱打了水漂,还可能把孩子至于危险之中。

  先来说说培训机构。在某些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开办机构,或成为机构里的老师。

  虽然他们会把自己包装成非常专业的样子,但家长们一定要留心,注意查看对方的专业资质。

  否则孩子在学舞蹈或运动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受伤的,也更有可能遇到“坏人”,遭受不必要的伤害。

  另外,为了让孩子报名,他们会在家长面前把孩子的问题说得很严重,许诺只要在他们那里学习,孩子就能获得巨大的进步。这也是给家长制造焦虑的一种常见手段。

  再来是比赛。身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在比赛中获奖,这对他们的努力是有力的回报,也能证明孩子的 。

  但不同比赛的含金量和公平性不同。有些比赛的组织者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参赛,好让他们有更高的回报,会设置各种奖项,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获奖,以便让家长满意。

  这类比赛对孩子的帮助有多少,我相信大家是心知肚明的,给孩子报名时一定要做好筛选。

  3、别忘了听一听孩子的声音

  培养孩子这件事,我们家长很容易剃头挑子一头热,因为太认真、太投入,而忘了孩子才是主角。

  不管是报兴趣班,坚持训练,还是准备比赛,孩子才是那个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咬牙坚持的人,我们不能因为比孩子成熟、想得周全、花的钱多,就剥夺了孩子选择和表达的机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旦决定是自己做的,就更有可能坚持下去。反之,被别人要求做的事,就算本身有兴趣,也难免心生排斥。

  就像作者打的一个比方,她不愿意把童年看作一个规划,而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场自助餐。

  在自助餐会上,孩子们可以品尝各种不同的东西,然后根据他们的意愿来选择其中喜欢的东西。

  不想让孩子伤在童年,又不想他们荒废时间,错失机会,不妨试试作者的选择:

  让孩子在一系列结构化的选项(各种竞争性活动)中摸索,找到自己真正喜欢或擅长的,这样等他们到了初高中时,就会比同龄人更有方向和优势,也不至于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