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零容忍”学术不端,为教育部点赞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分别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通知明确,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
教育部这一举不得不说和互联网最热闹的新闻——翟天临“博士后”的扒皮事件有关。翟天临在一次直播中声称 “不识知网”,引发了网友巨大的疑惑。随着网友的不断深挖,翟天临果真有问题,在他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涉嫌抄袭,自此,翟天临的“学霸”人设完全崩塌,他其实是一个擅于吹牛和弄虚造假的学渣。翟天临事件竟然还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大幅度关注,英国媒体BBC还专门做出了报道。可见,翟天临事件已经并非是娱乐公司炒作不当这么简单,他还激怒了许许多多辛苦读书辛苦科研的真正的学霸们。翟天临作为一个演员,并且还存在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竟然可以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势力轻轻松松得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学位。要知道,许多人都是经过苦读十几年的书才考到博士,在博士期间还要严谨做学术、熬夜搞科研、认真做研究,然后才能将自己的所知所得汇总成一篇论文发表。一篇论文,凝结的是研究生们、博士生门甚至是许多科研人员的多年心血,是最需要保护的知识成果。如果连这样最起码的保护都不能给科研人员,那我国的学术界真的要贻笑大方了。
无论是翟天临“博士后”造假事件,还是中科大博士刘春杨失联自杀事件,都在提醒我们,当今的学术界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连科研、连学术都不重视,那么将何谈强国之路?何谈复兴之路呢?
对此,教育部终于发声,对一些招生单位存在政策规定不落实、制度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不到位、监督管理透明度不够等问题进行说明,进一步要求各单位要强化自命题规范管理,切实规范招生工作,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重点要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教育部将组织重点督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优化研究生培养指导性方案,深化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支卫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