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关注“学业过剩”的危机
发表于2023-01-05 10:21:50
摘要: 原标题:杨东平:关注学业过剩的危机 看点:12月24-25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教育的情感转向在线上举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

  原标题:杨东平:关注“学业过剩”的危机

  看点:12月24-25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教育的情感转向”在线上举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做了《关注“学业过剩”的危机》的主题演讲。

  杨东平认为当下的教育还是过于看重基于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这就造成了学业过剩。中国孩子再知识、技能、解题能力方面没有问题;但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要素有结构性的缺失。所以,我们需要超越人力资本理论所强调的教育的经济价值,发展真正属于人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强调教育增进幸福感的作用,超越培养“二流机器人“的价值。

  以下为杨东平演讲内容,本文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略有删减: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关注“学业过剩”的危机》。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教育的外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种结构性变化。例如,学龄儿童大幅减少;学习压力、竞争、内卷大量增加;高学历人才“过剩”和基本劳动力缺乏,这些现象大家都可以感受到。

  解释一下什么叫学业过剩?这个概念是刘坚教授在今年的一次学术报告中提出来的。就是指以获取标准答案和高分数为取向,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教学和评价的总和。

  据我们调查,经过几轮课程改革之后,一流的教师也只有1/3的时间能从事非标准答案、不以分数为取向、不是简单死记硬背的学习教学和评价;剩下2/3的时间,还是基于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他把这个归为学业过剩。刘坚说, 知识、技能、解题能力、认真、勤奋、刻苦、踏实、谨慎等基本特征,中国人没有问题;但是实践能力、创造性、好奇心、兴趣爱好、团队合作、政治善良、人生观、价值观等要素,有结构性的缺失。

  中国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方面的问题并没解决,某些情况下可能还恶化了。

  与“学业过剩教育”相对应的词,就是“过度教育”,“过度教育”是个专业用语,是指因为经济市场的竞争,迫使大量劳动力不得不在要求低于其教育水平的工作岗位上就业,即发生过度教育。在70年代的印度,就有过“过度教育”的讨论。在中国这也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有一项研究认为,从1999年以来,“过度教育”在中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中蔓延开来。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的“过度教育”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1.83%。现在可以说,大致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过度教育,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根本不需要接受这么高的教育。

  在过度教育的概念中,我们理解了“内卷”的这个词的深刻含义。过去我们只是从在校学习的学业竞争讨论内卷。我们可以看到,从学业成就到职业取向、就业结构,这是一个链条。城镇“过度教育”的比率已然超过了适度范围,特别是自2010年到2014年间过度教育的平均比例达到了33.34%,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

  与过度教育和学业过剩相对应的,就是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大致合理的水平,而不是特别高超的水平,或特别低的水平。刘坚老师提出来,“也许广东省中小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却恰好处于‘大致合理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为释放和发展人的好奇心、独立思考、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性留下了合理空间。”

  我们特别需要思考,什么是教育发展的大致合理的水平?举一个类似的例子,20年前在山西农村调研时,有一个乡村校长说,幸亏现在有那么多辍学,否则农村的地谁来种?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是什么是大致合理的水平,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关系,究竟何在?

  在国际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概念,比如以色列。以色列是一个公认的教育、科技、文化发达的国家。但它的PISA测试,在2018年排名37,低于白俄罗斯、匈牙利,比乌克兰、智利高,比中国低得很多。以色列的数学评分是463,中国是591。但是这并不影响以色列成为一个世界 的创新国度。

  在近几年的PISA测试中,有一些数据被我们忽略。例如中国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排名位于最末的几名当中。学校的归属感,是对学生生存状态的整体性评价,它属于教育满意度的指标。如果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学习,必然会反应到学生的学业成就上。也就是他的学校归属感和学业成就,应该是正相关的。

  关注明天的教育,从智力发展到综合素养。社会情感能力的崛起,意味着教育领域一场具有颠覆性的变革正在到来。在近30年,我们提出过一些口号。比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人民满意的教育系指“可以接受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办学条件上。事实上,我们并未将学生的幸福感作为教育改善的目标。

  所以今天,我们需要超越人力资本理论所强调的教育的经济价值,发展真正属于人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强调教育增进幸福感的作用,超越培养“二流机器人“的价值。

  这就涉及到实质性的教学改革,涉及到学习的科学性,尤其是课程观。在五六十年代,对于世界教育影响深远的是美国的课程教育理念,当时美国的教育部长哈里斯宣称•哈里斯声称,学校教育的核心品质是:“端正、准时、安静、勤奋”。这四种品质能产生好的工人和好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学校教育的目标。

  为什么说这样的课程观,是不科学的呢?这涉及到一种知识观的体系。传统学校教育所教授的“套装知识”( packaging knowledge),被视为是知识体系的全部;然而,它只是知识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被遗忘了的是最重要的经验知识。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卢梭说过,“如果我们把人的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的人共有的,另外一部分是学者们特有的,那么,把后者同前者一比,就显得是太渺小了。可是,我们是不大重视我们所获得的一般知识的。”

  也正是由于这种区别,所以杜威的教育革命提出了新的命题,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最近几十年,在国内有人把它发展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也就是教育很大一部分在学校外,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世界”,知识的世界、生活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心灵的世界的教育,现在还没有进入到企业中。

  同样它对应的是一个学习科学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它有一个假设,就是人类的知识是金字塔式的线性模型,但是现在的研究越来越超越了基于牛顿力学的知识观,认为人类是开放的、相互联系的生命系统 ,其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相互作用和自动调节。因此,课程要从现代主义的封闭性走向后现代主义的开放性; 彰显其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趋向自我完善。

  最典型的就是自组织和自适应学习,就是生物界的蜂巢和其它现象。它引导我们思考新的教育目标,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 的目标转变。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这里提出了一个概念,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已经去世的科学泰斗陈省身教授,对中科大的题词,“不要考第一”。这非常发人深省,因为考第一的时候,把人生中很多更重要的内容舍弃了。

  所以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智能机器人,而且来自心智健全的人。我们需要关注“后普及时代”、“后疫情环境”下的全民教育需求: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教育正常化。超越对考试、分数、排名的无止境追求,回到学习的本意:启迪思维,养育智慧,增长教育福祉。

  刘坚教授在一篇报告中提出,2012年,中国政府向国际组织征求教育改革发展建议时,欧盟理事会给中国政府提了一条建议: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其向美国欧洲学习,不如向韩国和日本学习。不仅仅是几乎每年都有日本人拿诺贝尔奖,也有深刻的内涵。为什么要向韩国和日本学习,学习什么呢?我们对此专门做了研究。

  韩国的教育在中国素有恶名,大家把韩国教育看成是考试教育、补习教育的标准样板。但是实际上韩国教育从2000年以来,已经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我们今天到韩国去,已经很少看到中国自媒体说的那种情况。韩国从2016年起在初中实行“自由学期”制的初中达3204 所,基本覆盖了所有初中,从从走而幸福教育。他们改革发展教育,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所服务的。韩国提出了幸福教育的目标,而且实行了高中教育多元化工程,改革公办学校体制,实施革新学校。它们的教育改革具有整体性,不是一个单独的措施。

  比如改革公办学校管理,实行“革新学校”,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民主教育。学校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也达1000多个。目前革新学校所占比例为13.4%左右,首尔地区的比例 ,2019年有157所,占学校总数的20%。这个革新学校跟现在讲的创新学校的概念不太一样。它的关键点是学校赋权与学生自治。在学生提出“九点上学,废止晚自习和废止扣分制度”的提案后,2014年8月,京畿道议政府在女子中学首先实施学生九点上学,并逐渐扩大到全国。2017年开始,学校晚自习事实上已废除,以及废止扣分制度等。

  韩国实施“高中多样化300工程”,将缺乏吸引力的职业高中打造成炫酷的特色高中,包括动漫,影像制作,翻译,珠宝工艺,网络,多媒体,高尔夫,设计,陶艺,马术等等,从而因材施教,帮助大多数学生放飞梦想。我们参观了韩国一些高中职校。韩国有一所真正令人叹为观止的学校,叫梦想学校。教育厅长说,每一个班级都有几个不爱学习的学生,但是每一个这样的学生,都有一个他喜欢的学习内容。梦想学校,就是为这些学生开辟一条道路。梦想学校,是指在高中阶段,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让学生跨学校、自组织地学习。现在梦想学校的类型,多达一两百所,有各种各样。比如说创业、安全,我们也参观过梦想学校,一所音乐剧学校,一所学教育的学校。教育厅长说,如果学生的业余时间全部在学习喜爱的事情,谁还会去上补习班学习呢?他认为这是根治补习学校的良策。我觉得他非常具有教育理想。

  日本的教育在中国也被刻板化、标签化。当我们还在讨论日本的PISA成绩时,这在日本已经不成为一个话题了。因为我们专门举行过一次讲座,请日本大使馆的官员参与讨论。他们已经不对PISA成绩所烦恼。要真正了解日本学校,推荐两本书,三明书店出版,《日本国立小学365天》和《日历公立中学一千天》。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学校和中国学校的差异之大,真的是超乎想象。

  日本一直到2011年以前,小学没有外语课,现在外语课的内容非常简单,不是必修课。小学一至四年级,由班主任教所有的课程,全科教师。小学的目标是什么?开学的时候,副校长讲了三个口号:交上好朋友,变得更聪明,身体更强壮。日本的小学有一些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情,从一年级开始,禁止家长接送孩子上学。由于就近入学,只需要走5到20分钟。小学男生一年四季都穿短裤,到了中学才能穿长裤。

  在我们概念中非常刻板化的新加坡教育,在最近几十年的改革非常快。在2018年已经启动了“为生活而学习”的教育改革,培养具备21世纪新加坡公民,从1997年到2005年的两轮学校改革,课程总量减少了50%。新加坡的小学教育,国内之所以认为严酷,主要是它有一个小六会考分流制度,从小学六年级通过学习成绩走向不同的方向。从2019年开始,小六会考制度发生了改变。小六按照级别评分,来减少学生的压力。同时会考分流制度,改为直通车、快捷版、普通学术班、普通工艺班,按学科分级以后,一个班混合了快捷班、普通学术班、快速工艺班,这种混合式编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学生分流的贴标签的现象。

  所以教育是可以改变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在20年以前,广州开展了一个征文活动,假如我是市长。有一个小学生来信建议:把音体美作为主课,把语数外改为辅科。我相信这不仅仅是童言无忌,而且正在成为亚洲国家乃至更多国家的现实,也是我们值得追求的理想。谢谢大家!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