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的悲剧命运探析及现实思考
发表于2021-06-29 13:45:09
摘要: 《羊脂球》是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成名作,以及代表作。莫泊桑作为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一位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小说中刻画的羊脂球这一

  《羊脂球》是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成名作,以及代表作。莫泊桑作为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一位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小说中刻画的“羊脂球”这一女性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小说描绘了在普法战争时期,一位地位低下的法国妓女“羊脂球”和同车不同阶级、身份的旅伴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马车这一小小的场景描绘中,以“羊脂球”为镜,各种人士的丑恶嘴脸,一一尽显。

  起初还为《羊脂球》中这个“傻姑娘”感到惋惜,因为她的牺牲和付出,到最后都变得一文不值。她的善良和忍让,也只能沦落成“上流社会”眼中的笑柄。现在再看又有新的体会,是“羊脂球”的善良,让她自己变成了“集体暴力的替罪羊”。这样的悲剧命运,不光光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更给了后世许多警醒和启示。

  “羊脂球”作为一个法国妓女,她身份低下,因正义痛打了一个普士兵,从而走上流亡的道路。在莫泊桑笔下的她:“善良”、“正义”、“爱国”、“勇敢”,但最终却成了上流社会眼中的牺牲品。“羊脂球”的悲剧命运却深刻反映了她的性格弱点和社会群体影响。

  其一,“羊脂球”的善良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无知;当马车被一群普鲁士军官拦下,并要求“羊脂球”过夜才能让马车放行时,车内的乘客开始轮番游说“羊脂球”。“羊脂球”最后屈服了。可一车人安全通行过后,全车的人非但没有感激她,反而加深了对她的轻蔑和鄙夷“羊脂球”也只能在饥饿和悔恨中默默垂泪。可见在没有了解社会的“真相”之前,无谓的“善”只会助长“恶”。

  其二,“社会服从”的心理因素,令“羊脂球”成为被操控的木偶;服从心理即人类顺从群体的意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服从心理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对群体的信任感,使人们产生服从心理。对偏离群体的恐惧,也是人们产生服从心理。“羊脂球”在内心渴望能够帮助大家脱险,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牺牲换得大家的接受和喜爱,以至于,一次次地忍让和承受。哈耶克认为:“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相反,“羊脂球”明知道与敌军过夜是不齿的行为,但为了服从伙伴们,最后只能被“服从”的囹圄所困,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仅有的微薄的“尊重”。

  《羊脂球》这一小说,著于法国经历普法战争时期,正是这一真实的写作背景,才令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遭遇倍感同情。可是“恶”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逝,善良固然是我们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但善不是为了助长恶,善良必须要有点锋芒。一味忍气吞声,一味退缩避让,只会令“恶意”滋长,“坏人”猖獗。可以说,对于每一个善良的人而言,必须先为自己的灵魂套上铠甲,否则,善良就成了软弱,成为“恶”的侵蚀对象。一味的善意有时也会变成“砒霜”,最终变成人性的试炼石。所以,只有让自己的善意长出牙齿,那么才能在行善的同时,有能力保全自己。在人云亦云的当下,保留“自我”。王秀芳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