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循环使用之难,真的难于上青天?
发表于2020-11-19 13:54:08
摘要: 每到高校毕业季,大学校园跳蚤市场上的主力军教科书闪亮登场,从公共课本到专业课本,从享誉中外的名著到形形色色的考研书籍,可谓是群英荟萃.它们价格

  每到高校毕业季,大学校园跳蚤市场上的“主力军”——教科书闪亮登场,从公共课本到专业课本,从享誉中外的名著到形形色色的考研书籍,可谓是“群英荟萃”.它们价格便宜,品相良好却惨遭“冷落”,真正能卖出去的寥寥无几,最终沦为“1公斤一元”的待遇,毕业生虽然深感可惜,却又无可奈何,不禁调侃“卖了一麻袋的书,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麻袋”.让教科书循环利用,发挥其真正的教育意义,是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

  不只是高校毕业生,中小学教材也面临同样的状况.某省某再生资源企业3500平方米的车间,一座近两层楼高、重达40多吨的“旧教材山”赫然显现,随手捡起一本初中历史教材,发现品相完好、干净整洁,这些教材将全部变成再生纸.我们不禁痛心,教科书是由许多木材精细加工而来,沦为废纸的背后是绿色生态资源的浪费,与我们构建的节约型社会相冲突.这些教材更是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承载着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感化,众渴望知识的学生想要阅读,却没有渠道.教科书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唯有循环使用,才能惠及大众.

  虽然在一些地区免费教材循环使用已经展开,涉及音乐、美

  术、体育、健康、科学等学科.教材由国家免费发放,而非学生家长购买.这是通过行政手段推进教材循环使用的前提,且上述学科均不需学生做课堂记录,适合循环使用.但也要指出,由于不涉及个人购买、未涵盖所有学科、不包括高中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循环使用的教材数量仍不及教材总量的零头.

  为何循环使用教科书步履维艰,难以在全国推广.一是缺乏收集教科书的渠道.那些去往废品站的教科书,其实可以有更好的“归宿”.由专门的二手书收购商或者教育部门统一收购,选择品相较好的图书,经消毒处理后精细分类.从源头上解决了教科书的去处问题.二是教科书分类人工成本高,部分冷门图书难以销售,商家面临亏损.面对种类繁多的教科书,能准确分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分类之后难以售出,商家面对教科书只能“望而却步”.三是政策法规不完善,二手书销售平台及卖家或遭遇法律风险.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和《出版物 市场管理规定》,通过互联网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应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个人,必须从依法取得出版物批发、零售资质的出版发行单位进货等.这项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旧书如何处置,个人是二手书主要来源,要求他们办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并提供二手书进货凭证,这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做到.

  促进教科书循环使用需多方构建共享平台.首先是市场管理部门,对从事二手书行业的企业和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以促进二手书市场的发展,同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二手书市场,形成合理、合法、公平、公正的交易氛围.不许假冒伪劣图书“趁虚而入”,但也会“善待”每一本教材.其次从教育部门来说,号召学生将闲置的图书卖出或者捐赠,由政府部门统一收购,挑选品相良好可以继续使用的图书,经由消毒,装订等再整理后发放给学校.起码可以在当地地区实现二手教科书的高效利用,不仅能节省学校和家长购买教材的资金,还能真正将教科书放到“需要它的地方”.再者是教材回收企业,合理有效地收购多种类别图书,放到网上或者其他渠道售卖,比如孔夫子旧书网,有路网,多抓鱼,抖音,网络直播等.但要保证书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确保买家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二手书.如此一来,广大的学生,才会将手中闲置图书卖出,同时又买需要的二手书,既是买家又是买家,充分享受二手市场带来的福利,享受到资源再分派的便利.

  教科书循环并没有“难于上青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成熟,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终有一天会行成完备的产业链,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二手教科书产业也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点赞”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