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表示:“中国好多体育课是不出汗的,大多数学生学了12年,甚至14年的体育课,一项运动都不会.”(10月25日 《人民日报》)
如今的体育课成了“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课堂.首先是“无运动量”,在体育课上学生运动量不达标,上了一堂体育课学生都不出汗.大热天,学生们还都穿着长衣长裤.上体育课,不像在运动;其次,体育课“无战术”,每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都在教学生“单项技术”,这节课学一个胸前 传球,下节课学一个马步冲拳, 结果学了12年的单项技术,一项体育运动都没学好,更谈不上战术了,要知道在体育竞技中,战术非常关键,只有良好运用战术,才能真正体现团队精神;最后,当下的体育教育“无比赛”,没有比赛和对抗,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就没有办法培养意志品质、团队精神,也无从在比赛中了解规则意识.
不管是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还是青少年体质下滑,主要原因之一,都包括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即使现在中小学校不断重视体育课,增加了体育课时间,体育科目也进入了中考,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趋势.究其根源,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不爱上体育课,上体育课沦为一种走形式,根本无法起到锻炼和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青少年普遍不爱上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无疑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现在的中小学生不爱体育课,并不等于他们不爱体育,正如参与调查的青少年所言,主要是现在的学校体育课上得太没有意思了.归根结底,现在学校开设的体育课附加的功利性太强,完全围绕中考或者高中会考体育科目考试来开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区分学生的体质、特长和兴趣爱好.学校体育课搞“一刀切”,全校学生的体育课上相同内容,导致学校体育课设计不科学、不合理,留给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中小学生爱上体育课,体育课的设计就必须树立“快乐体育”的核心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体育课,不能为了体育考试成绩,总是在做操、跑圈、跳远等几样传统项目中,外加没有体育活动的自由活动中度过,更不能是体育课内容几十年都不变.
因此,中小学校在体育课的设计上,不能只想着提高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地设置不同体育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比如,除了开设所谓的必修体育项目外,还可提供武术、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射箭等多种体育项目,让学生可以充分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动力.只有学生爱上体育课,用心上体育课,而不是利用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玩手机,或者逃体育课,那么,治疗过高的青少年近视率和增强青少年体质,就指日可待.
总而言之,体育锻炼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体育课必须去除功利性,告别应试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上体育课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负担,也最终能让上体育课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否则,体育课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