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管理的通知》,提出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前儿童的竞赛活动,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
不可否认,中小学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意识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的竞赛过程中却不免有些“走调变形”,甚至是剑走偏锋.有的所谓的发明专利完全是他人代劳的劳动成果,有的所谓的论文完全是父母的“心血”.从本质上说,学生“比赛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比赛获奖能够获得各种直接利益.有许多比赛都与各种利益挂钩.尤其是能够获得中高考加分的比赛,更是造假的“重灾区”.如此,已经完全背离了竞赛的初衷,失去了竞赛的原色,把竞赛活动演变成一种追名逐利场.
找人代劳或许能够让孩子得到称赞,获得荣誉,但这是建立在弄虚作假基础之上,这样的称赞和荣誉不过是一种“虚名”,不仅难以化为孩子向前向上的动力,反倒会成为他们积极进取的阻力.这种严重违背诚信原则的做法,带来的副作用可能持续很久,甚至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孩子诚信的优良品质.
诚信是人生最重要的品质,应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切实维护教育公平,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是真真切切的行动.杜绝造假,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家长应以身作则,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应该从长计议,要切忌浮躁、功利与短视,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用心,要教育孩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在成长之路上,树立诚信守信的好品德.作为竞赛主办方,则要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现象发生,并对以往获奖项目进行复核,加大力度查处弄虚作假等乱象,杜绝类似乱象的发生.学校也要坚决禁止违背学术诚信要求的行为.另外,比赛应当剥离一切不必要的利益挂钩,全面堵死通过加分制造教育不公的“灰色空间”,减少各种“隐形加分”,这样学生家长才不会“削尖脑袋”去弄虚作假,从而也有利于遏制诚信缺失等问题.让比赛“返璞归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比赛造假”.(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