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举行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从“勤俭”开始,学生家长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向大家分享自己关于节约的故事,呼吁学生加入“光盘行动”中,向浪费说“不”。(9月1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各地学校陆续开学,除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要求外,“开学第一课”也成为了重头戏。从各地发布的信息看,本学期“开学第一课”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防疫知识、抗洪抢险、心理辅导、勤俭节约等,其中勤俭节约是最为普遍,成为各地“开学第一课”的标配内容。值此全国开展制止浪费、节约粮食的活动契机,把勤俭节约做为“开学第一课”,在孩子的心里树立起节约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一代代传承至今,很多家庭和个人也都坚持勤俭持家的理念。需知,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按照14亿人口计算,每个人平均占有的资源量非常有限,何况对资源的开采、生产,都要耗费不少成本,需要善加利用,如果浪费掉的话,就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因此,从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立场看,厉行节约是不可或缺的,应融入每一个国人的心中。
目前,我国已经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今的中小学生,成长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除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外,大都对缺衣少食的感受不深刻,也缺乏节约精神,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浪费现象。因此,将勤俭节约纳入“开学第一课”,由教师、家长、专家学者现身说法,给孩子讲述节约的重要意义,传授勤俭节约的方法,乃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改变孩子们的认知,并在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向学生传授勤俭节约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生搬硬套。现在家庭里的孩子数量较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也普遍很重视,尽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包括饮食、衣服、玩具等,都很充足,基本上没有匮乏感。显然,如果采取僵硬的说教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好理解透彻,则就容易产生隔阂,难以接受勤俭节约精神。
因此,各地在“开学第一课”讲授勤俭节约时,大都采取了多元化的形式,比如除了课堂讲解、收看电视外,还通过主题海报、宣传栏、手抄报、电子屏、网络专题和移动新媒体等载体,营造制止浪费、培养节约习惯的良好氛围,利用行为艺术、主题班会、征文演讲、读书绘画、设计公益广告等活动,将勤俭节约教育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此,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节俭、拒绝浪费,为孩子们扣上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