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学校的两次寒冬是如何来临的?
发表于2019-11-15 10:39:27
摘要: 原标题:公办学校的两次寒冬是如何来临的? 随着民办好学校的崛起,公办学校迎来了第二次寒冬。 第一次寒冬:公办普通校在上世纪末被公办重点校压

  原标题:公办学校的两次寒冬是如何来临的?

  随着民办“好学校”的崛起,公办学校迎来了第二次寒冬。

  第一次寒冬:公办普通校在上世纪末被公办重点校压制而一度步履维艰。

  短暂的复苏:本世纪初得益于均衡政策,公办普通学校一度复兴,甚至有的学校办得很有特色。

  这第二次寒冬,可没有上个寒冬那么好熬。对于任何学校来说,办学寒冬可能是资金的困境,也可能是政策的制约,也可能是师资的匮乏,但最残酷最致命的风暴,应该是生源质量的恶化。

  好学生投奔民办学校,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好学生;好学生逃离公办学校,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差学生。此时,师资、硬件都已经不再是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了,家长们高价消费,主要目的就是在购买好的同伴环境。

  了解基础教育现状的都知道,沿海地区最优质的小学、初中已基本被民办学校垄断。来看一组网络数据:(数据来自网络,供参考。)

  上海家长心目中最牛的20所小学

  除了两所是公办,其余均为民办,且大多出现在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期,正是均衡义务教育政策推行期的衍生品,初中情况也类似。这种现象正在向内地蔓延。

  当然,公办校还是有竞争力的,那就是免收费。毕竟,民办校还是有其软肋的,那就是高收费。

  6

  教育正在静悄悄地完成阶级凝固

  如果按照文章开头格雅的划分,当下社会至少可以把孩子分为以下九类:

  1、富人家的聪明孩子

  2、富人家的普通孩子

  3、富人家的傻孩子

  4、普通人家的聪明孩子

  5、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

  6、普通人家的傻孩子

  7、穷人家的聪明孩子

  8、穷人家的普通孩子

  9、穷人家的傻孩子

  民办学校 富人家的聪明孩子,其次是富人家的一般孩子,然后是普通人家的特别优秀的孩子,接着是穷人家特别特别优秀的孩子,也包括个别富人家的傻孩子(关系户,条子生,没办法拒绝。)

  不必担心穷人家的孩子承担不起民办校高额的学费。世界是公平的,正如金钱一样,智商和勤奋也是优质的稀缺资源,民办校是不会忘记穷人们的优秀孩子的。

  只要穷人的孩子足够优秀,民办学校有一个重磅杀手锏:奖学金。这就是戈雅的话:用富人傻孩子的学费来吸引穷人家的聪明孩子。这也是一种别有滋味的利益交换。

  如此,留给普通公办校的就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普通家庭的傻孩子、穷人的普通孩子、穷人的傻孩子。

  普通公办学校要想东山再起,其难度可想而知。生源、师资、政策、资金都无法与民办校相提并论,竞争结局可想而知。(虽然北京的公办学校仍然保持优质,但外地城市无法复制。)

  当然,民办校的崛起也未必一定导致公办普通校的崩盘。比如:由于民办校的办学经费基本来于自筹,政府节省下来的大量教育经费完全可以投入到公办普通校的升级改造上,比如硬件提升、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薪金以吸引高素质教师、改造大班额实行小班化教学等,甚至可能是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和质量的新契机,关键看管理层的决心、信心和方法。

  公平和效率是个永恒的难题,就看博弈的主导权在谁手中。

  通过这一轮资本和学校的博弈,教育在静悄悄中完成了一次阶层的凝固。

  7

  教育分层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阳光之下并无新鲜之事,人类的历史有惊人相似。

  类似的教育分层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是过往旧事,精英阶层的私立学校和普罗大众的公办教育,其办学水平差距之大,比国内有过之无不及。

  欧美顶尖的优质中小学,几乎全是高收费私立学校。如英国的伊顿公学、哈罗公学、西敏公学等,字面上叫做“公学”,其实都是如假包换的私立学校。而由政府提供的公办义务教育服务,也仅仅只能提供基本水平的保障,尤其是对学生的知识保障水平不敢恭维,一些公办校的校风之差恐怕也让人瞠目结舌。

  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公办中小学的招生基本上也是免考试的就近入学,其办学经费来自于所在学区的房产税,因此公办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悬殊,由学校所在学区的房产价格、居民构成、收入水平、生源质量决定。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