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给家长寄成绩单 学生隐私与家长知情权该如何平衡?
发表于2018-11-11 12:37:23
摘要: 原标题:学校给家长寄成绩单 学生隐私与家长知情权该如何平衡? 前段时间,很多深圳大学学子的朋友圈被一件事情刷屏深圳大学给部分专业的学生家长

  原标题:学校给家长寄成绩单 学生隐私与家长知情权该如何平衡?

  前段时间,很多深圳大学学子的朋友圈被一件事情刷屏——深圳大学给部分专业的学生家长寄了学生成绩单,快递含有所有学期的成绩单、绩点换算说明、《致家长一封信》以及辅导员班主任联系方式。

  有人调侃称,这是上大学期间,学生“最害怕的事”。不少人拿侵犯学生隐私权来质疑这种做法,但更多的人还是赞同学校有这个权利,认为所谓的“隐私”其实只是瞒家长。而家长一年掏几万供你读书,“连知道个成绩都不行了?”

  其实,这种事情在以往甚至都不会引起什么讨论。只不过,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不公开成绩,不公开排名。但很多“过来人”并不了解这种做法的意义,而且对在中国实行这种做法有着很大的疑虑。这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除了保护学生隐私,不公开排名的设计还基于更多考虑

  不公开排名首先肯定是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但它的必要性远不止出于对学生隐私权的保护。

  公开学生成绩排名,是希望通过营造竞争氛围,从而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提升。

  但新的研究发现,这样的竞争意识,有可能把学生推到一个偏离学习知识本身的境地。

  美国肯塔基州 2016 年“年度教师” Ashley Lamb-Sinclair 发现,无论是分数还是等第制,都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成绩上,而不是最应该关注的学习本身上。

  于是她做了一次实验,取消成绩评定,让孩子们从成绩的压力中释放出来,并发现他们学习的参与度、激情、动力和决心都因此得到了大幅提升。

  研究表明,给学生除文字评价以外的分数对他们真实自我评估不利,以数字形式给出的等第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他们在学习上的挑战精神,并使得他们思考的质量下降。

  除此之外,公开排名更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校园生活质量。

  考试在很多中国学生心中,并不只上述的一种检验手段。考试不仅要公布成绩,还要公布排名,用一张排名表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应试环境下,“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语录也频频出现在高考动员大会上,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一次考试分数不理想,可能就意味着要面对老师、家庭的多重压力。

  在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都重视学生成绩的环境下,“学习差”很容易成为一个标签化的刻板影响,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歧视。在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这种行为极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

  据某网站一份万人投票,有近7成网友表示,在其中小学时期,学校是按照成绩划分班级的,而近1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被分到过“差生班”。

  6成以上的人认为,给学生贴上“差生”标签,可能会使其产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73%的网友表示,这些学生的成绩将越来越差。

  但应试环境下,去竞争化的理念更多是听起来很美

  在美国,学生成绩属于学生隐私是社会共识,因此榜单上不会出现学生的姓名或学号,只能看到代表每个学生私人信息的ID号码和成绩。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不知道彼此之间的ID号码。成绩表公布出来后,每个学生都会拿出各自的ID卡,在榜单上找到那串对应的数字,从而查到自己的成绩。

  老师有保护学生隐私的义务,你想知道自己的成绩,或许老师会告诉你,可是如果你想知道其他人的成绩,老师并不会透露。同样,当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成绩时,老师会很热心地告诉对方,但绝不会透露其他孩子的成绩和排名情况。家长也没有权利打探别人的隐私。

  而在我国,当前以及此前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做法在我国是一种近乎约定俗成的存在,教育界普遍认为公开学生成绩有利于创设学习竞争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社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大多数家长的认可这样的做法。

  针对是否公开学生成绩的社会共识不同,是基于不同的教育环境。

  美国虽然没有全国统一高考,但它的大学入学考试 SAT 被认为是 “一年多考、择优录取”的一种变相全国统考,所不同的是它通过商业运营模式实现的。

  SAT每年举行6次,考生只要交纳考试费,就可以到选定的考试中心参加考试,无论哪一科目都可以考若干次,直到获得最理想的成绩。考试成绩由SAT考试

  服务机构记录保管,直到考生指示把考试的最好成绩寄往自己报考的大学,不用一考定终生。

  而在中国,虽然说了很多年,想避免“一考定终身”还很难实现,尤其在一些人口大省,高考及高考成绩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

  就拿河南省来说吧。2017年高考数据显示,作为高考大省的河南省,高考中985、211院校以及一本录取率是全国最低的,仅为1.14%、4.14%、7.80%。

  说到底,教育资源是零和竞争。在中国,还有许多相对贫穷的人群迫切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家庭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排序。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那种饥饿感、急迫感是发达国家的孩子们所感受不到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教育部2017年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学校要控制考试次数,探索实施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感到了焦虑。没有了“分数”作为标准,怎么改变我的地位排序?这种做法,是不是可能影响穷苦学生的上升通道?相比这些,隐私权对我来说有那么重要吗?

  不公开排名考试成绩,是呼吁学生减负环境下的措施。其本质透露出的是打破竞争学习理念的新教育理念。但是,在竞争无可避免的环境中。一味谈去竞争化的教育方式,难免落一个只是听起来很美的下场。

  “可以排名,但不公开”,或许是当下最为合适的教育理念

  忽视应试环境谈去竞争化不现实,制定的规则也很难落实,但说到底,应试环境也不应该成为一些更好的教育理念落地的障碍。所以,更重要的是,能否基于现实,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隐私?

  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竞争环境与人性化教育下对学生隐私保护的矛盾,并不是中国内地所特有的。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就颇为值得中国人参考。

  日本学校分为两种,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

  日本公立小学,学生在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没有评分作为成绩,但是有分为几个等级的成绩评定,差的也不叫差,就是希望你继续努力,这就是最低的一个等级。大概分为四个等次,但是这四个等次每年学期评定只有小朋友和家长自己能够看到。称得上是不计分数、不作排名,成绩只是学生自己的事。

  日本私立学校的做法就不同了,由于升学率对于办学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日本私立学校大多数是重视学生的成绩的,而且家长也看重“能够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绩”这一点。因此,日本私立学校会有分数和排名。

  但是,出于隐私权的考虑,这些成绩也不会公开,只有学生本人和家长才会知道。通常,所有的通知都密封在一个信封里面,然后孩子带回家交给家长,而且拿回家的排名表上也只写学号,所以这也是一种变向的保密措施。

  没错,日本私立学校跟深圳大学的做法是一样的,给家长寄成绩单。即“可以排名,但不公开”,这大概是兼顾合理教育理念、学生隐私以及竞争环境的合理做法。学生隐私与竞争环境的矛盾,并不是无路可走的问题。

  教育理念的良性发展,同时需要考虑现实,找到更合理科学的方式让其落地。同时,更关键的是,通过合理方式,一步步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条件,真正满足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期待,才是根本兼治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