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大重新洗牌!普娃如何接住这波“泼天的富贵”?
发表于2025-03-26 20:21:03
摘要: 原标题:北大重新洗牌!普娃如何接住这波泼天的富贵? 就在刚刚,北大继拉开了扩招150人的大幕之后,又出了一部续集,照旧是个大瓜。 据了解,北大

  原标题:北大重新洗牌!普娃如何接住这波“泼天的富贵”?

  就在刚刚,北大继拉开了扩招150人的大幕之后,又出了一部续集,照旧是个“大瓜”。

  据了解,北大学部进行拆分,工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各自新立门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工学院院长段慧玲任北大工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计算机学院教授梅宏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

  有专家分析,北大学部的这场拆分,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让人才培养与国家的需求合拍。

  讲真,北大更像是一个动态词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当北大已经“更新”,当学校用学部拆分宣告“跟着国家战略走”,普娃的家长是不是也要更新一下教育规划?

  要知道,现在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名校学历的 “金饭碗” 效应也在减弱,“清北的尽头是教培,藤校的终点是留学中介” 之类的段子更是频繁刷屏。

  就连名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题,80%的普娃该怎么办呢?

  俗话说,牛娃靠天赋,普娃靠规划。

  透过最近北大的频繁动作,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精准抓住未来10年的教育红利,接住这波儿才来的“泼天的富贵”。

  北大学部“拆分”!

  之所以说北大的这个消息是个“大瓜”,是因为北大一直以来都以文理见长。

  懂得都懂,清华是工科天堂,北大是文理强校,也是全国基础学科最齐全、强基全部学科都是A+评级的大学。

  现在,如果连北大都开始抬高工科地位,高校新一轮的结构布局调整恐怕真的要来了。

  一起来看北大这次学部调整的具体变化——

  新成立的工学部聚焦 “硬科技”,新成立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聚焦 “AI+”。

  值得关注的是,这两个新学部面向的都是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迅速回应了《教育强国纲要》里的内容:

  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

  有一说一,这个文件就是未来十年教育的指挥棒。可以预见,接下来一波儿高校启动调整专业布局,将会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工科走强!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第一轮的高校扩招才开始,第二轮的专业结构调整马上又跟上了。

  近日,#复旦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的消息刷屏了。复旦校长金力表示,复旦将进行一场“大手术”式的改革。

  清晰的转型逻辑是:复旦将形成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格局,将原来的工科学院全部拆分为6个创新学院。文科招生的比例,会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复旦留下“硬核”的文科,强化工科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就是为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专业人士强调,高校专业优化调整不失为一种纠偏,目标直指高等教育的提质增效。

  毕竟,大家可以看看如今的社会现实:一边是部分文科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一边是新兴产业崛起,“卡脖子” 技术和“新质生产力” 都需要大量的新质人才。

  所以,文科缩招其实是在挤水分,去泡沫。而强化工科建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就业。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AI和科技人才缺口巨大,而最先受益的无疑会是对接社会需求的工科,未来更多的机会也将出现在一些新工科领域。

  总结起来,工科在未来数年内凭啥会越来越“香”?

  究其原因只有两个字:刚需!

  普娃规划参考这三点

  前文说过“牛娃靠天赋,普娃靠规划”。

  据统计,能考上清北的,大概只有50%的孩子走的是高考路线,其他走的是英才班、强基、筑梦、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之类的天赋赛道。

  但是,大家也不要觉得北大的变化指定和家里的普娃没啥关系。

  北大这所Top2级别的高校“跺一跺脚”,极有可能在多所高校引发“链式反应”,进而关乎到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

  具体来看,普娃家长规划孩子的教育,可以参考以下三条思路——

  第一点,能进教育集团的一定要进教育集团。

  我们知道,北京现在鼓励各具特色的高中教育集团对学生进行连续培养。这个时候,能进教育集团的一定要进教育集团,尤其是名校教育集团。

  教育集团内有直升计划,每所初中校也都有校额到校,还有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掘和培养办法。

  比如,海淀教科院和清华附中承办了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示范项目,主要面向海淀初一的学生,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再比如,北大附小近日正式成为“北京大学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实验室示范学校”,双方将在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深度合作。

  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进入好的教育集团,就等于给孩子的发展加了一层增益buff。

  此外,全北京还在推动构建“高校+企业+中学”的联合培养模式,其中既有清北等名校与各所中小学校的联合培养,也有各大高校、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面向中小学生的培养项目,比如英才计划。

  第二点,中考取消“小四门”后,减负 ≠ 不学。

  今年的北京中考,是充满了变数的一年。

  把小四科调整为考查科目,这无疑在一点程度上降低了备考压力,孩子们不必再为了小四科“卷”满分,耗费大量的时间。

  但是家长也要提醒孩子:学习不能只是为了考试,更不能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

  从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更利于理工科学生这一点来看,初中阶段尽量不要放弃化学等理科的学习。

  早早放弃化学,有可能是在给科学教育做减法。

  试想,初中没有打好扎实的理科根基,高中、大学阶段又如何在此基础之上做好探究和创新呢?

  此外,考试命题的指挥棒也在优化调整。用《教育强国纲要》里的话来说,就是“重点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

  可以预见,今后的考试将会越来越反套路、反刷题,而对创新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一定会增加。

  毕竟,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他们想要的都不是考试天才,而是具有想象力、思辨力、创造力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多了,才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满足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第三点,鼓励孩子保持热爱和专注。

  有些时候,孩子能够成才,不是因为家长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家长没做什么。

  做教育规划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最怕的就是家长既要又要还要。

  除了推荐理工方向,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最低限度是要支持孩子把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

  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多尝试,尽快发现兴趣和天赋所在,然后再集中火力好好培养,让特长更加突出。

  孩子其实不需要成为六边形战士,他只要能成为某个领域前10%的人,拥有不可被轻易替代的特长和技能,将来就不会活得太差。

  最怕的就是学校平平无奇,专业没有壁垒,孩子自己呢,又没有培养出兴趣和热爱,然后还不愿意脱去孔乙己的长衫,凭借着一门手艺吃饭。

投稿:qingjuedu@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