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年一度高校决算大PK 瞅瞅谁在榜首
大学的排名榜单种类繁多,除了泰晤士、QS这些国外的世界高校排名外,国内还有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ABC中国大学排名等一众榜单也比较知名。但因为评选指标各有侧重,这些榜单里的中国大学排名常常差异不小,甚至连TOP 1都不能做到一致:比如在各家2023年的榜单中,泰晤士、ABC的榜一是清华大学,而QS、校友会、金苹果的第一名是北京大学。
但这些榜单往往是从一些方面衡量高校过往取得的成就,很难及时反映大学当下的发展势头,而办学经费才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根基。
从8月中旬开始到10月,全国已有一百多所“211”高校公布了自己的2023年部门决算。今天,一读与您分享有数工作室的文章。他们将其报告整理成表格,试着去回答:名校们多有钱?钱从哪里来?以及这些钱是如何被花到本校学子身上的?
01
百余所高校公布2023年收支情况
在已公布2023年决算的“211”高校中,年度经费达百亿元的高校有24所。其中,清华大学2023年的收入达到了413.6亿元,比第二名浙江大学整整高出了100亿元,一骑绝尘。
清华的经费如此之高,以至于有自媒体将其开玩笑地形容为:“清华比浙大高出了一个南大”。也有不少网友觉得这里存在“偏心”的情况。
但实际上,高校的收入多与少,早已不单单受政府部门补助的影响,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的影响。
我们还是以收入 的清华大学为例,做一个最基础的收入来源分析:整个2023年,清华的413.6亿元中,有151.5亿元是上一财年的结余,也就说,2023年清华实际收入为262.6亿元。这笔钱是主要由三个项目构成: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
通俗来讲,我们可以将第一项理解为政府的资金支持,第二项是清华自己挣的(收学费、科研转化),第三项是清华旗下机构、校友挣钱后给的(也有社会捐赠)。而2023年的清华收入中,三者比例是2:5.7:2.3。清华之所以经费在一众“985”“211”高校中一骑绝尘,就是因为自己创收能力非常高。
不只是清华,如今财政拨款在不少“211”学校中的作用,已让位于事业收入。比如2018年的时候,北大财政拨款收入的比例达到了45.01%,但如今,这一比例已下降至34.00%。
也正是因为是事业收入对高校经费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而科研收入又是事业收入中占比极高的部分,因此理工科较多的院校,经费也往往较同级、同地文科院校高出不少。比如北大、人大的经费少于清华,复旦少于交大,南大少于东南大学。
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少高校的部门决预算中,会包括大学校园之外的产业。例如清华大学的2023年决算中,除了反映本级情况,还囊括了清华附中、清华附小、清华第一附医等多个机构的情况。所以也有一些高校会因为统计口径的变化,而出现了收入暴涨的情况。
02
名校培养一个大学生,会花多少钱?
高校一年挣了这么多钱,都花在哪里了?
一般而言,高校的大头支出,主要有这三项: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和职工保障(社会保障和结业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其中教育支出往往是大头。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整个2023年,它的总支出是206.2亿元,而教育支出下的高等教育科目,支出就达到了176.1亿元。截至2023年年底,交大一共有1.8万名本科生和2.8万名研究生,则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可达到42.3万元。
但很多同学并没有感受到学校在自己身上有数万元的投入。
从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再到教学资源,高校教育支出确实广泛,但每个学生实际分摊到的费用又因校而异。学生对经费投入的感受,会受其所处年级、专业、主动发掘资源的能力以及使用资源的频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数工作室梳理了一些“211”高校发布的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现相对而言,理工类和艺术类大学的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相对较高,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支出为10758.37元/人,中国传媒大学为12939.37元/人。
而支撑教学日常运行的最大成本,就是给教职工发工资。我们以北理工公布的2023年支出预算为例,在33.0亿元的高等教育预算中,有17.2亿元是用在工资福利支出上,其中仅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项就占了全年高等教育支出预算的三分之一。
如果高校想践行小班化教学来培养学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还会更高。例如在2022年,东南大学的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达2.4万每本科生。这与该校实行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以及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的“三制五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关。
另外,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的经费投入往往较为隐蔽,且与学科特点紧密相关,包括教学用房、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其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高达17.89万元/生。中央音乐学院的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也达到6.47万元/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理工类和艺术类学校的学生日常运行支出人均会比文科类学校高一些。
03
学费能分摊掉多少教育支出?
与很多人的感知有所不同的是,尽管近年来已有不少省份的高校上调了公办学校的学费标准,但一直到今天,多数高校的全日制学生所交的学费,并不能覆盖掉培养他们所需的成本。
根据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阳荣威等人的调查,在2016年,中央部属高校的学费占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为9.12%,也就是学费分摊了十分之一不到的教育成本,地方院校的压力略小一点,学费分摊的比例为20.22%。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除了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其他“211”大学的生均学费无一超过5万元。即使是交大的8.13万元每人的平均学费,和42.3万元每人的教育支出相比,也相形见绌。
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是,在2023年生均学费较高的“211”高校,整体都有研究生占比较高的特点,相比本科生平均一学年数千的学费而言,近几年来,一些热门专业的研究生学费已有明显上调。
尽管读研已不便宜,但选择这条道路的年轻人依然只增不减,毕竟在职场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它依然是保证自己在与同龄人PK中不落下风的有效途径,哪怕代价已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