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源危机蔓延!研究预测:近200所大学 招生人数将暴跌50%
英国《卫报》12月8日报道援引美国国家学生信息交换所研究中心的数据:今年秋季,美国18岁新生的入学人数同比下降5%。其中,公立和私立非营利性四年制大学的入学人数下降幅度最大,超过了6%。
生源危机已经蔓延到美国高教领域。
教育咨询公司EAB的研究总监大卫·阿蒂斯(David Attis)警告称,未来几年,数百所(美国)高校的入学人数将大幅下降。根据EAB分析各级学校入学数据后预测:
到2030年,449所高校新生人数减少25%。其中,近200所将“腰斩”50%;2035年,这两个数字将上升到534所和227所。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育学教授朱莉指出,入学率下滑原因多样。关键因素包括持续下降的出生率,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美新生儿数量为359万,为1979年以来的 纪录。同时,教育成本上升也是重要诱因。盖洛普调查公司与美国Lumina基金会2024年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大学费用已成为阻碍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大障碍。美国大学委员会发现,公立四年制大学学费比去年上涨了300至900美元。
人少了学校没了
生源减少直接导致大学学费收入锐减,这对自负盈亏的盈利型高校冲击最大。疫情期间,美国不少此类高校因此“倒闭”,中断了甚至上百年的办校历史:
#2020年,位于伊利诺伊州杰克逊维尔的小型文理学院麦克默里学院宣布 关闭,该校已成立174年,有着118年办学历史的俄亥俄州富兰克林大学也在同年宣布关闭厄巴纳分校;
#2021年,在经历了近两年的财务动荡后,有着151年办学历史的旧金山艺术学院宣布关闭;
#2022年,由于疫情影响和受到勒索软件的长期攻击,157年办学历史的林肯学院宣布 关闭;
……
熬过疫情寒冬,高校等来的却依然是凛冽的冷风。根据(美国)州高等教育行政官协会(State Higher Education Executive Officers Association,简称SHEEO)的分析,2023年前10个月有30所高校彻底关停,延续了2022年近50余所高校的停办潮。“财政危机”“债台高筑”是击垮这些停办高校的直接原因。
SHEEO的高级政策分析师雷切尔·伯恩斯(Rachel Burns)强调,许多高校面临的财务困境并非源于腐败或管理不善,而是由于无法恢复入学率。尽管一些学校本科入学率于2023年有所增加,但出生率的长期下降,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已成定局,生源危机始终存在。
到了今年,一些财大气粗的大型公立高校也显现出财政“疲态”。
今年5月,福布斯新闻报道,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实施自愿离职激励计划,鼓励学校一些联合校区(类似分校区)的教职工主动离开。学校希望借此省下每年数百万美元的预算。
威斯康星大学系统由威斯康星州内的13所公立大学组成,包括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该系统的战略计划显示,这些“威氏”大学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如果不在2028年前采取措施,有7所大学财政赤字将累计达到2.549亿美元。
亚利桑那大学在去年11月公开了学校的财政问题,预算赤字高达1.77亿美元。面对州政府和民众对学校管理运作的质疑与不满,学校方面随即表示,将从削减预算和扩充收入双管齐下,竭尽全力缩减赤字。今年4月中旬,该校校长罗伯特·罗宾斯(Robert Robbins)乐观估计,“2025年的赤字将大幅降低至5200万美元。”不过,罗宾斯已于今年9月30日挥别了任职7年的亚利桑那大学,功未成,身先退。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风暴般席卷而来的生源危机对任何高校或许都不留余地,但那些规模更大,声名远扬的学校抗风险能力更强。相较而言,地区性尤其是营利性质的高校面临的调整更为严峻,变革以求生存的需求更为迫切。
变专业或者换门户
2022年,亨德森州立大学公开承认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徘徊在关门停校的边缘。时任校长查尔斯·安布罗斯(Charles Ambrose)随即与一家战略咨询机构合作,以商业模式的形式对学校所有专业做了全面筛查。最终,学校砍掉了三分之一的本科专业,裁掉了67名教师,其中不乏获得终身教职者。轻装简行的亨德森州立大学虽未能完全摆脱危机,但已能正常运作,远离生死边缘。
EAB的研究总监阿蒂斯强调,只是依靠裁员或提升学费或许能缓解燃眉之急,但若不能全面调整学校发展战略,这些措施无异于扬汤止沸,无法挽回败局,“不要等到关闭之时,才发现学校彻底失去吸引力了。”
面对生源危机以及科技高速发展催生的行业变化,专业调整无疑是高校可以也必须采取的行动。安布罗斯与他的老朋友,也当过大学校长的麦克·奈兹最近合作写书,呼吁更多的高校管理者应该拿起“调整专业的武器”,果断淘汰表现不佳的专业或培养项目。特别是自负盈亏的小型独立院校,必须锱铢必较,“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
尊重传统,崇尚精英是美国文理学院的特点也是亮点更是这类院校引以为豪的优点,但如今却快成为招生竞争之下的缺点甚至污点。就业从来入不了这些“自命清高”者的法眼,而“好就业”却是当下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痛点。除了哈维·穆德学院、阿默斯特学院等少数院校重视并开设“就业友好的”STEM专业外,绝大多数文理学院崇尚全人教育,重视精英路线的博雅教育,它们或许能培养出独领风骚的风云人物,但绝不屑于出产“职业打工人”。
迫于现实,一些文理学院也联合综合类大学甚至是声名显赫的藤校合作办学,吸引就业为核心的考生和家长的眼光。例如韦尔斯利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科尔比学院和达特茅斯学院都有“3+2工程学位项目”,学生在大三阶段进入合作院校学习,毕业后获得双学位证书。OpenAI的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塔(Mira Murati)就是科尔比学院和达特茅斯合作的双学位项目毕业生。
合并求生则是一些小型院校发现“全靠自己”走不通的最后稻草。但要找到肯接手的下家并非易事。
田纳西南方大学荣誉校长马克·拉·布兰奇(Mark La Branche)长期研究美国高校合并案例,他发现,濒临破产的高校最终能成功找到“金主”兼并必须具备关键优势,例如:
#有吸引力的资产。这不仅仅指校园硬件等不动产,更多是“还有较多现金”“危机初期”等广义上的资产。
#地段,地段,地段。如同开门做生意一样,学校是位于偏远郊区还是城市地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吸引力。波士顿大学兼并波士顿市区的惠洛克学院,维拉诺瓦大学兼并费城市区的布里尼大学为例。这两次兼并的动机都包括,大型高校希望将其触手延伸到大都市,提升自身影响力。
居临安,思远危
反观国内,人口结构变革同样深刻。
多项数据显示,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幼儿园与小学。
然而,就在今年,招生难的现象出现在了规模庞大的民办高校之中。
据媒体报道:
“在今年的高考录取中,很多民办大学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招生缺额,有些高校即使在多轮大幅降分补录,也依然招不满学生,广东某民办本科,2024年的招生完成率还不到一半。由于生源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不得不裁员,民办大学的老师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明确鼓励创办民办教育,此后我国民办高校规模飞速扩张,从2001年的124所增加到如今的799所(截至教育部2024年6月30日数据),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从不足十分之一上升到近28%。
2021年,9所民办高校停办,是我国史上高校关闭数最多的一年,再到今年一些民办高校招生出现警报。民办高校的招生寒冬似乎来的更早一些。
究其原因,民办高校通常学费不菲,动辄一年2万,远高于公立大学5、6千的平均水平。而近年来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果民办高校文凭并不能为毕业生带来合适的甚至是一般的工作,考生和家长“弃民办,奔公立”的看法或许渐行渐多,直接导致个别民办高校直面招不来学生的困境。
然而,出生人口从2016年的1883万锐减到2023年的902万。按照一些专家预测,出生人数或将持续降低直至稳定在每年500万左右。不论是民办还是公立高校,未来都会迎来生源大幅减少,招生竞争急剧激烈的时刻。
如何未雨绸缪,提升学校竞争力,在不远的未来搏得生存之机,这或许是我们的高校管理者,特别是竞争优势不够显著的高校管理者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