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师节,什么是最好的礼物?
今天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全社会的目光再度聚焦这一平凡又伟大的群体,舆论场充盈着回忆和感恩之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今天的你我,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才,很大程度归功于三尺讲台点亮了智慧之灯。
致敬的同时,更多人也在关心一线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除了鲜花与掌声,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礼物?
(一)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尚书》有载:“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说的是上天佑助天下的民众,为百姓选立君主、师长,为民立君以安民,为民立师以教民。而为君为师者,应当协助上天安抚、安定天下百姓。教师,作为一种神圣的“职业”,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与君主相提并论,重要性可见一斑。
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可算作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位职业教师。他提出的“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凡有向学之志者,无论贵贱均可成为其学生。“教育公平”的理念第一次镌刻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这深刻改变了中国,也赋予了教师行业崇高的社会地位。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同年9月10日,教师们迎来了第一个自己专属的节日,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行业性节日。
40年来,一代代师者引领懵懂学子走进知识的世界,看到更远的未来。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历久弥新,但与此同时,老师们也遭遇着不少新挑战、新烦恼。
(二)
新学期开始,家长们对“神兽归笼”欢呼雀跃,老师们则重新进入“压力山大”模式。
每个人都经历过不那么懂事的孩提阶段,长大后为人父母,更深知教育孩子绝非易事。家长们常自嘲,“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每天面对一个班、几个班的孩子,老师们的“心累”指数可想而知。更何况,教书育人,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操心学生们的身体、心理健康种种,老师们确实辛苦了。
教师,教师,“教”字当头,课比天大。校园里的形式主义值得深思,如何才能将老师从那些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三)
除了被非教学负担困住以外,今天的老师对于管不管、怎么管学生也颇有顾虑。
老师有没有批评学生、惩戒学生的权利?放到几十年前,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彼时大多数家长也都坚信“严师出高徒”。但同样的问题,今天的答案就复杂得多了。
为什么不敢管、不想管?一方面,家长心态变了。生活条件好了、家里孩子少了,每个娃都是家长的“掌上宝”。面对惩戒,学生个体感受差异较大、家长接受程度不同,很容易引发误会摩擦。
另一方面,舆论环境变了。一个普通人的言行很容易被“随手拍”,或因为截取而放大,进而被发至网络接受围观和“审判”。不少老师自嘲自己从事着“高危职业”。与其冒着“被网暴”“被处理”的风险管教学生,倒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位从教几十年的副校长曾痛心疾首地说,“跪着的老师,真的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我们当然要反对靠体罚学生树立个人权威的做法,但任何人都有惰性,适当的惩戒本来就是正常教学的一部分。
不久前,国家下发了相关《意见》,明确提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这既是对教师的管教行为划清边界,也在维护教师们的合法权益。
(四)
有人说,老师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与孩子毫无血缘关系,却时刻关注孩子、想尽办法帮助孩子的人,这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深情。
每逢教师节,很多家长就开始绞尽脑汁谋划,该给老师送上什么礼物,甚至有人借机攀比、引发“内卷”,以至于过节渐渐有了庸俗化的倾向。
实际上,这些举动反而会让老师进退两难。毕竟,不收礼扫了家长的面子,勉强收下则会产生压力,甚至涉及违规违纪的问题。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早已用“真”字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老师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相比于礼物,他们更渴望的还是得到理解和信任。
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负担,多一点信任体谅理解,让老师们专注本职、放下焦虑。相信,这就是最能让老师怦然心动的礼物。毕竟于老师而言,“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