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高三女生绝望跳楼 关于控制欲家长不知道的事
发表于2024-09-05 20:56:35
摘要: 原标题:痛心!高三女生绝望跳楼 关于控制欲家长不知道的事 很多来做个案的孩子,总说的一句话就是: 为什么他们(爸爸妈妈)什么都要管? 第二句便

  原标题:痛心!高三女生绝望跳楼 关于控制欲家长不知道的事

  很多来做个案的孩子,总说的一句话就是:

  为什么他们(爸爸妈妈)什么都要管?

  第二句便是:

  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为什么要用控制的方式?

  我突然就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的,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满满的操心。

  当时的自己还算乖巧,却也生出过很多不愉快。

  回过头当自己成了母亲,才明白那是爱的一种形式。

  也许不那么正确,但没有一丝坏心。

  但可怕的是,控制这件事情,捆绑着权利,一旦尝到过服从的甜头,就会不断放大,变成一种习惯,演变成操控——你必须听我的。

  而很多父母浑然不觉,激起了更多亲子间的摩擦。

  直到有一天,一切崩盘,再难收场。

  看过一段短视频,讲的就是控制孩子的故事。

  母亲一向强势,高中了,发现女儿有早恋倾向。

  有一天,班里搞联欢会,女儿怕妈妈不高兴没说就偷偷去,妈妈得知了就冲到班里。

  当时所有人正开心,女儿看到妈妈来,害怕的怔在原地。

  妈妈劈头盖脸来了一顿输出:

  “这是在干嘛呀”

  “衣服怎么回事”(女儿穿着短裙)

  “说话!”

  女儿:“今天联欢会,所以我想……”

  话还没说完,妈妈用力对着女儿脑袋就是一推,女儿整个人歪倒在桌子上。

  随后妈妈又发现女儿涂了口红:“这嘴巴上是什么?”

  然后,直接上手擦。班主任跑上来拦,这位指着班主任就骂,还当着全班人的面读女儿的日记。

  女儿崩溃的带着哭腔大喊:“妈,那是我的日记,那是我的隐私。”

  却只得到这样的回复:

  “谈什么隐私啊!我是你妈!生你养你,跟我谈隐私?真是有本事!”

  一场闹剧,直到班主任大喊“再闹报警”才结束。

  这个过程里,孩子全程只有两个状态:害怕+委屈。

  不知道从小到大被控制了多久,才形成这样的反应。

  妈妈全程是趾高气昂的,享受惯了女儿这种唯唯诺诺的服从状态。

  这位妈妈最后怎么样了呢?

  她的孩子,当着她的面,从教学楼一跃而下。

  孩子跳楼前还试图和她沟通,表达自己多年来的感受。

  “妈,你是不是真的觉得我很丢人啊”

  “妈,你为什么一定要一直控制我呢?”

  “你还记不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晕倒,你送我去医院,打着吊瓶逼我做题,做错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我以为这个妈妈会良心发现,她却只回:

  “不该骂你吗?做过的题还错,你是猪脑子啊!”

  甚至还控诉:

  “以前你多听话啊,我说什么你做什么,现在交了那群狐朋狗友,跟我顶嘴,跟我撒谎,考出这么拿不出手的成绩”

  女儿绝望的流眼泪:

  “从小到大,你不让我跟学习差的玩,怕他们把我带坏,不让我跟学习好的玩,怕他们把经验学走比我考的更好,为什么”

  “这么多年,我一个朋友也没有”

  听到孩子这样说,妈妈觉得委屈,觉得自己把好的都给了女儿,甚至辞去工作陪她考大学,却不被孩子理解。

  后面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来了句:

  “你这样说我,我真是养了头白眼狼!我宁可当初没生下你!”

  女儿颤颤的说:“您后悔生了我吗?对吧”

  随后一跃而下。

  妈妈都来不及反应,眼前的人就随着一声“彭”落地,呼唤女儿名字的哀嚎声,响彻了整栋教学楼。

  人就是这样,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后悔,多么令人唏嘘。

  如果这位妈妈,在女儿控诉自己的时候,哪怕多一点点反思,而不是反驳;多一点点温情,而不是咄咄逼人,都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可就像我前面说的:

  控制附加的是权利,一旦尝到过服从的甜头,就会不断放大,变成一种习惯,演变成操控。

  她以为孩子会一直这样乖巧,却没发现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父母的权威绝不可能靠控制孩子保全。

  妈妈那份因爱而生的担忧,伴随着孩子的抗拒,变成了对父母权威的挑衅,转而成为一种压制。

  最终,孩子以命相抗。

  回头看最初孩子的那个两个问题

  为什么他们(爸爸妈妈)什么都要管?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为什么要用控制的方式?

  在父母心中早已有答案,我们很少觉得那是控制,只觉得是关心与引导。

  没错,控制欲往往源自于我们对孩子的深切关爱和保护欲望。

  在东亚文化中,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尤为显著。

  很多家庭中,父母可能不擅长用言语表达爱,而是通过行动来体现。

  比如严格的管教、细致的照顾。

  我们往往基于自己的经验,对孩子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感到担忧。

  从而认为,通过控制孩子的行为,可以保护孩子免受伤害,确保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有一个稳定和成功的人生。

  再深一步,这其中还包含着父母自我实现的投射: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满足感。

  所以才会把全部的精力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自我牺牲式的付出。

  但这么复杂的,沉重的,不考虑孩子感受的爱,孩子真的会懂吗?

  或者,即便他们懂了,他们真的能好好地接受吗?

  甚至,这真的是爱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我们很少想过,孩子想要的爱和关怀是什么样子。

  换位思考对大部分家长来说,还是一件知道,却难以做到的事情。

  当然,孩子也做不到换位思考。

  只不过,他们是我们的孩子,父母需要多一份包容。

  谁都想要变好,但改变真的很难。

  但我请你保留一份觉知——常常看见,常常觉察。

  如此,变化会如缓缓流动的水,即便离大海很远,却也滋养了一方土地和人群。

  如果您的孩子厌学、抑郁、沉迷手机价值观偏差、亲子关系紧张欢迎添加老师,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答疑解惑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