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6万元培训包就业? 法官提醒:毕业生慎签培训贷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黎秋玲报道:“这个岗位简单易上手”“你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在公司兼职”“完成培训就可以直接入职”“包学包会包就业”……对于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来说,有用人单位宣称“既能学技能,又能赚工资”。这么理想的offer,靠谱吗?近日,多名求职者就遇到这样的“好事”,可班还没上,就背上了大额债务。广州天河区法院“庭所”合力为毕业生解绑了“培训贷”。
果真是令人心动的offer?
前不久,小唐投递了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媒体运营岗位。但公司HR提议小唐先参加公司开办的媒体运营课程,并 可以提供就业服务,保证小唐“有工开”。
小唐同意了培训建议,并与该公司签订了《实训带教协议》。协议约定,公司为小唐提供为期3个月的培训课,并提供就业服务。协议签订后,小唐在公司人员的引导下,通过网贷平台贷款了2.6万余元支付培训费。
然而,上了几节课后,小唐就发现“课不符实”:课程内容都是网上常见的基础操作,没什么含金量。小唐随即向公司要求退课退款,却被告知《借款合同》尚未到期,即便退课也需每月按时支付贷款。
与小唐遭遇同样困境的,还有13名“同班学员”,均是应届毕业生。
72小时闪电“解绑”
6月12日,小唐等一行14人来到了广州市天河区法院智慧城法庭,希望通过诉讼方式为自己“解绑”。
在了解案件的始末后,庭长廖敏敏判断该纠纷属于涉众纠纷,不但关系十余名毕业生的前景,还可能影响企业经营,应当从快处理。
她立即查询课程开办方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是否有其他关联案件,并详细向小唐了解课程报读过程、培训金额、贷款细节等情况;另一边,马上联系了涉案公司所在地的新塘司法所,向其了解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情况,同时让新塘街道联点法官陈宇帆跟进后续工作。
当天下午,智慧城法庭就收到了新塘司法所的情况反馈: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确实具备教育培训资质,并提供了培训课程。
然而,学员们的悟性、水平各不相同,培训内容有益与否也“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应届毕业生的小唐等人,经济能力尚不足以背负这么一笔“培训贷”。
经过研判分析,智慧城法庭决定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与新塘司法所分别同步开展调解,力求高效化解纠纷。
6月14日凌晨2时,在法庭、司法所、街道办、人社等部门多方协调下,小唐等14名学员与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 在核算确定每名学员的培训成本价后退还剩余款项,并涂销学员的相关借贷记录,而退还款项将会在6月、10月、11月、12月分批退还。
事后,法官还对双方进行了教育提醒,小唐等学员作为成年人,签订合同前应深思熟虑,对性质不明的贷款应明确拒绝;广东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企业,也应及时审视调整合同模板,做好合同签订前风险告知工作,尽量优化课程,避免再次发生纠纷。
7月8日,陈宇帆法官致电小唐回访,小唐高兴地说:“我已收到退还的学费,借贷记录也都涂销了,现在已找到了工作,谢谢法官!”
法官提醒,各种招聘“套路”层出不穷,就业者应注意识别!同时企业如果是假意“招聘”,实则是为开班授课“拉人头”、赚取培训费,则违背了诚实守信原则,严重的可能构成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