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线教师“躺平”背后的真相
近日,北京市丰台区提出要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打破教师的铁饭碗概念,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按规定程序解除聘任合同。据说丰台区出台的这一规定是为了解决部分教师“躺平”,减少或杜绝学校内部存在的人浮于事的现象。
这一规定一经发布,就引发社会热议,“教师躺平”又成了热门话题。一些专家在谈到“教师躺平”这一话题时,往往将问题的症结归结于教师本身,认为是教师不求上进,不愿吃苦,不受规制,缺乏教育情怀和职业追求,才会导致出现大量的“躺平”现象。
但是如果真的深入教育一线,你会发现“教师躺平”是个伪命题,老师们在超负荷的工作任务下,是躺也躺不平,卷也卷不动。而且我认为比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更迫切的是“学校管理干部退出机制”,学校里真正“躺平”和人浮于事的其实是这类群体。
唯有打破落后的学校管理体制,让真正辛苦付出的一线老师们得到应有的尊严和报酬,“躺平”一词才会在学校里绝迹。
01
“教师躺平”是个伪命题
“躺平”“佛系”是近几年流行的网络用语,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噱头,就言之凿凿地报道,学校里出现了大批的“躺平教师”“佛系教师”,并批评他们没有职业精神,没有奉献情怀。
可是,如果我们真的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学校一线深入调查,我们会发现教师“躺平”背后的真相。在学校里,你几乎见不到真正躺平的一线教师,因为他们太忙了。
他们身兼数职,既是学科老师,又是班主任,又是社团辅导老师;他们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忙着看晨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问题,甚至都没有时间好好地吃上一顿饭。除了教学工作任务之外,他们还要忙着写计划、总结、反思、笔记,忙着迎接各种各样的督导、评估、检查、比赛、活动,忙着组织学生投票、答题、竞赛、下载APP......
试问,这群忙得跟陀螺一样昼夜不停旋转的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斥责他们“躺平”?试问,这群忙得没有时间去请假看病,没有时间去陪伴家人,没有时间去安心地教书育人的老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斥责他们“佛系”?
面对那些充满形式主义的非教学工作任务,我倒要劝老师们躺平,为了这些毫无意义的资料和表格,累垮自己的身体,磨损自己的心灵,实在是得不偿失。面对那些胡搅蛮缠、一个学期举报十几次老师的家长,我倒要劝老师们佛系,你的辛苦付出和严格管教,换来的不是信任与尊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寒心与痛心。
如果“躺平”是老师们珍视自己身心的健康,“躺平”是老师们想单纯地教书育人,“躺平”是对无意义内卷以及内耗的一种反抗,“躺平”是找回属于教师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我倒要劝一线老师们做一个“躺平”的教师。
02
建立“躺平式管理干部”退出机制
教书十年,本人目睹了太多教育界之怪现状。其中最离谱的莫过于这几条:干活多的拿钱少,干活少的拿钱多;晋过高级的都是领导,职称还在初级的都是一线教师;懂教育、会教学的老师始终在一线埋头苦干,不懂教育、不会教学的却成了学校领导吆五喝六。
一线教师为何职业倦怠越来越严重,为何工作的激情与动力越来越低?究其根本,就在于落后的学校管理体制,让教师们根本没有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权利,让教师们成了驯服和听话的工具,让教师们很难感受到这份工作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领导班子只进不出,导致学校管理机构臃肿,领导名额严重超标,存在“冗官”现象。还有一些学校,管理干部的任用与选拔,看的不是能力和水平,看的是关系和面子。
为何这么多人争着抢着当领导,因为当了领导不仅可以少带课甚至可以不带课,因为当了领导各种荣誉、职称晋级就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当了领导可以检查其他老师的教学业务,而自己的工作则不受监督。
于是在一些学校,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一群“躺平式干部”。他们自己不带一节课或带几节清闲的副课,把繁重的教学任务都压到一线教师的肩上。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想尽办法通过折腾老师来追求自己的政绩。他们每天布置布置任务、巡视巡视班级,拿到的工资却是一线教师的几倍。
他们面对工作不敢承担责任,常常相互推诿或扯皮,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一线老师头上甩;他们官本位意识浓厚,眼睛只朝上看不朝下看,把老师当成自己进阶牟利的工具。
这些“躺平式管理干部”危害极大,不仅导致学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更加剧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生态,让一线教师丧失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因此建立“学校管理干部退出机制”非常必要,比如由全体教师定期对学校领导投不信任票,让那些不作为、乱作为、名不副实的管理干部下台;比如征集广大教师意见,精简学校重复多余的行政机构,为“领导班子”瘦身;还比如采取领导民主选聘制,让那些真正懂教育、有担当、有责任、有能力的老师成为学校管理者。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在谈到学校管理时曾说:“优秀的学校不仅是由管理人员领导的,也是由教师领导的。在优秀的学校里,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愿景,都有自己的使命。”
建立学校管理干部退出机制,让学校的管理者有危机感和责任感,让一线教师有发言权和监督权,才能真正解决学校内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不良现象,才能真正激发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活力。
03
教育改革不能老在教师头上动刀子
从县管校聘到教师轮岗,从末位淘汰制到教师退出机制,近几年,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成了在教师头上动刀子。教育的发展的确需要一批优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不是在教师头上动几下刀子,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
关于教育改革,我非常赞成教育学者林茶居先生的一段话:“教育改革不要一哄而上,不要面子工程;要立足实际,要把好事做好,要让老师和学生真正收益。”
比如这次北京市丰台区推出的“教师退出机制”,其初衷是好的,要把那些长期在编不在岗的教师清退出去,要从制度层面堵住个别教师偷懒懈怠的可能性,特别是那些晋过高级职称的老师,防止他们进入“躺平”高发期。
但是这项政策在具体落实和执行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立足实际,把好事做好,是不是能够做到公平、公正、科学、透明?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考核细则,极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认真教学、默默奉献的老师在“教师退出机制”中遭了殃,那些善于逢迎、不学无术之流却被留了下来,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无论是佛系、躺平,还是职业倦怠,其背后昭示的都是教师工作动力不足、工作积极性降低。要想真正提高教师工作的激情和动力,仅仅靠类似教师退出机制的这种惩戒性措施,无异于缘木求鱼。
作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者,我们一方面我们要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让一线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当中,让每个教师面对未来的工作都有自己的愿景和使命。另一方面,我们要为老师们营造宽松、自由、安心的教书育人环境,让老师们免于外界杂事的干扰,把能量和精力都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能够安心教书、精心育人。
其次就是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应多采取激励性的机制和措施,让老师们自觉地追求专业上的成长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让那些爱岗敬业、辛苦付出的老师获得应有的物质报酬和晋升空间,让广大的一线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体验到工作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教师需要的不是惩罚、惩戒和退出,教师真正需要的是关心、唤醒和激励。唯有让每一个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体验到工作的尊严,品尝过生命的幸福,他们面对工作才会有巨大的激情和不竭的动力。
唯有让老师们们感受到教师这份工作的价值感、意义感和幸福感,他们才会摆脱懈怠,拒绝躺平,远离佛系,我们的学校也才会涌现出一个个有坚定理想,有敬业精神,有崇高使命的老师,我们的教育才会走向健康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