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第二大省,受困高教“无人区”
发表于2024-01-07 11:32:38
摘要: 原标题:经济第二大省,受困高教无人区 苏大强的高教洼地,想打翻身仗 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哪里? 不少人很自然会接江苏教育看南通,但严谨

  原标题:经济第二大省,受困高教“无人区”

  苏大强的“高教洼地”,想打翻身仗

  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哪里?

  不少人很自然会接“江苏教育看南通”,但严谨起见往往要加个前缀“江苏(基础)教育看南通”,因为在高等教育上,南通还在苦苦补短板。

  不久前,南通市人民政府与东南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表示,此次双方牵手战略合作,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校地合作。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则透露,希望通过积极探索合作机制、运行模式的创新,建好海洋高等研究院等合作载体。与此同时,更有消息称,东南大学将在南通建立新校区。

  一日后,江苏省政府网站发布通知,泰州学院划转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看似平常的一则新闻,实则揭开了江苏高等教育布局的另一面。

  在泰州当地人眼里,这是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苏中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件喜事。此前,泰州是江苏省唯一没有省属公办本科高校的设区市,而泰州学院是泰州市唯一一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其划转为省属高校,不仅是对泰州学院办学成绩的肯定,也是对苏中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将为苏中地区高等教育的提升和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一江之隔,大学资源完全是天壤之别。

  南通猛拉“外援”、泰州学院的提档升级,只是苏中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一个缩影。教育强则经济强,苏南之外,其他城市渴望更多的大学。

  01

  苏中大学困境

  在江苏,经济格局的分布特点是:苏南和其他。

  意思是说,苏南三市和省会南京在省内一骑绝尘,苏中和苏北相对存在感不强。

  经济上的强弱在大学资源的分布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江苏省教育厅最近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江苏省共有本科高校78所,其中部委属高校10所、省属高校33所。10所部委属高校中,8所在南京,无锡和徐州各1所,苏中地区挂零;33所省属高校中,苏南五市包揽23所,和苏南隔江相望的苏中三市仅2所,其中南通和扬州各1所,泰州是空白。

  从高校规模、结构、质量、特色等方面看,苏中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和不足。

  例如,南通市、扬州市和泰州市三市中仅有公办本科高校3所,其中泰州学院转设前是市属高校,南通大学和扬州大学是省属高校。2021年,苏中地区本科高校数量占全省的3.8%,学生规模占全省的5.6%。苏中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6.4%。

  无论从各方面看,苏中地区高校数量和学生规模远低于苏南地区,高等教育覆盖率和参与度不高。

  在历届江苏“两会“上,来自苏中苏北地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呼吁,江苏高校应优先到苏中苏北地区设置分校。

  苏中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足,在高校结构上也比较明显。苏中地区高校类型和层次单一,缺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苏中地区的三所本科高校都是综合性大学,没有专业性和特色性的高校,更没有双一流建设高校。苏中地区高校的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也不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缺乏与区域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对应的高端人才培养平台。

  此外,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都是普通本科院校,除了扬州大学综合实力较强外,南通大学和刚刚升级的泰州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全省和全国的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没有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苏中地区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不突出,没有进入全国高校的前列。苏中地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等指标也不理想,没有充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对于苏中地区来说,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短板已经到了非突破不可的地步了。

  02

  制约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江苏素以“散装”名扬天下,表面是散,实则个个很强。“十三太保”实力不容小觑,2022年,江苏13地市GDP总量均超4000亿元,全部位居全国百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四大万亿城市之后,常州有望成为江苏第五个万亿城市。此外,盐城、泰州、扬州、徐州、宿迁、淮安等苏中和苏北城市也在加速追赶。

  不过,在经济总量快速崛起的同时,高等教育资源短板制约经济发展的弊端也在显现。

  这一点在省内大学生毕业去向上,就能看出。202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60.1万人,登记就业地区的毕业生共计45.8万人,其中选择留在江苏就业的有33.8万人,占73.75%。

  留在江苏的毕业生中,到苏南就业占63.90%,约21.6万人;苏中就业15.68%,约5.3万人;苏北就业20.42%,约6.9万人。

  不难看出,省内高校数量分布与人才流入的数量存在高度正相关。苏南和省会南京高校数量多,毕业生流入的数量也就多,苏中和苏北高校数量少,流入的毕业生数量也少。

  毕业生用脚“投票”,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经济越强,人才吸引力越强。人才流入越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高。

  此外,产业转型的加快推进也使人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苏中苏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是江苏省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苏中苏北地区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同时,并没有承接人才的转移。

  或许是意识到大学数量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苏中三市也在积极弥补自身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

  拿南通来说,此前,南通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共建上海交大南通基地。《南通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亦提及,启动高教园区规划建设,引进国内“双一流”大学创建分校。

  此外,泰州也在积极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发展,2018年4月,泰州市政府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合作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2020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隆重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届本科新生正式就读泰州校区。

  除苏中外,苏北的淮安、盐城、宿迁和连云港四市,相加一共只有6所本科院校。而且,其中只有连云港拥有一所“大学”,即江苏海洋大学,其余三市都只有“学院”。只有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高校资源相对丰富些。徐州目前共有4所本科高校,其中,中国矿业大学还是部属高校。

  图片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官方微信号

  实际上,从政策风向来看,近些年来,经济大省江苏未来或将加码苏中苏北,力求实现省内高校资源分布的相对均衡化。

  江苏省“十四五”相关规划提出,将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争取扩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规模,让更多江苏学生享受到高等教育,“优先支持苏中苏北地区规划设置高等院校”。

  03

  如何破局

  眼下,高教弱市要破局,能走的往往只有三条路:

  一是“从0到1”创立高等院校,现实案例有如杭州的西湖大学、宁波的东方理工、福州的福耀科技大学;

  二是本地院校转设升级,有如独立学院转公办高校,以及更进一步的普通高校升级本科大学,教育部最新批复的合肥学院、蚌埠医学院、嘉兴学院、浙江科技学院4所学院更名为大学便是地方突围的成功探索;

  三是牵手异地高校,落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院或新校区,但在异地办校收紧的背景下,跨省引进新校区的难度大增,经济大省的强校资源将变得愈发稀缺。

  苏中苏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区域内的经济社会进步,也关系到江苏省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图片来源:泰州发布

  在新时代,苏中苏北地区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抓住有利条件,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新一轮高校争夺已经拉开帷幕,背后是对创新资源空前渴求的暗战,对于经济和教育双重洼地的苏中苏北来说,拼经济的同时争取更多高等教育资源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曾有江苏省政协委员指出,山东的优质高校虽然不算多,但诸如山东大学已经在青岛、烟台、威海等省内多个城市设置分校,甚至整体上将一些院系专业全部转到分校,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大学城,对当地的学生求学和企业用人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作用,这对江苏的高校布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然,各种有力因素也在不断向苏中苏北涌入。

  在区位上,苏中苏北地区位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的交汇处,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的重要节点和承接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关键内核,要求这两个地区尽快补足自身大学数量和质量不足的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江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苏中苏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苏中苏北地区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动力。苏中苏北如何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办学条件,增强办学能力,提高办学水平依然面临着不小的现实难题。

  省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足,制约了苏中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影响了江苏高等教育整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苏中地区高等教育亟需加快改革创新,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化发展。

  江苏“十三太保”有此名号是因为个个能打,但未来省内南北差距会愈加明显还是逐渐弥合,高等教育可能会是影响区域平衡的重要砝码。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