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4年国际学校“先天优势”或将爆发:艺术留学火出圈!
日前,教育部印发相关文件部署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其中包括艺术类招生。新政要求提高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过去由于对文化课要求低,大量考生把“艺考”作为捷径,引发艺考乱象,危及高考公平。随着国内艺考提高门槛,海外艺术升学是否会更加火热?顶思了解到,在北上广等国际化教育高地,已经有不少国际学校率先开启艺术特色办学。在近几年的海外名校录取捷报里也不乏艺术类录取喜报。相比国内艺考,国际学校这条个性化发展的赛道里,艺术升学是否自带先天优势?艺术办学面临哪些挑战?是否会成为国际学校行业2024年发展新契机?
01 国际学校三种办学模式助力多拿艺术名校offer
先来看两组数据,中国艺术高等教育标杆校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2023年的全国平均录取率为3.42%,全球顶尖艺术院校比如美国罗德岛大学、伦敦艺术学院、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2023年平均录取率为20%。同样全球知名但QS排名稍后的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录取率高达72%。另一组数据则是,在某国际高中的升学榜单上,获得艺术类世界顶尖名校的offer数占比超过60%,MIT、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知名综合性大学也在榜单中。
“换条赛道读世界名校”已经成了很多艺术留学家庭的选择,不少国际学校也顺应市场需求专门开设了艺术学部。
顶思在走访学校时了解到,艺术高中一般开设两个方向,艺术设计和纯艺术,学术课程以A-level课程和AP课程为主。在两大专业方向上,又设置了精细化的专业,比如设计方面有,时尚设计、视觉传达、产品交互、数字传媒等;纯艺方面,有管风琴、钢琴、声乐等。
艺术作为一条特色升学路径,目前还不成规模,主要有三种办学模式:
1.与专业艺术教育机构合作。这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将招生、教学、作品集、升学统一打包给第三方,校外机构全职入驻学校。
2.同国内艺术专业高校合作。比如,北京新英才学校几年前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预科合作。请国内专业艺术学术机构带领学校前行摸索,帮助学校架构课程体系。
3.学校独立自主运营艺术学部。配备全职艺术教师和专职艺术升学指导教师。
不同学校根据人力、物力、资源整合、成本支出等综合因素,采取不同的办学模式。
02 国内艺考VS艺术留学,谁比谁更卷?并非读名校捷径!
海外艺术升学是读名校的捷径吗?这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疑问。多所学校都共同给出否定答案。从录取率看,国际艺术升学要比国内艺考容易一些,但从学习过程看,任何教育都没有捷径,需要长期练习。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国际艺术升学项目总监何老师认为,从学术文化成绩上看,文化课难度和学术成绩要求上可能略低于国内艺考和综合性大学,但对作品集的要求高,因此,学生在其他地方省下的时间需要大量投入到专业学习。
从文化课和专业课时间分配上看,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专业课“含量”逐渐升高。以北京君诚国际艺术高中为例,从九年级开始,艺术课占全部课程的比重30%左右,到十年级和十一年级逐步增加,到十二年级艺术课程比例增长到70%。
君诚国际艺术高中市场招生总监谭老师表示,学校对标海外大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按照艺术生的成长阶段设置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长,专业课程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作品集”创作阶段。
以往,大家有一个刻板印象,“分不够,学艺术”。现在,这一现象发生了变化。谭老师说,目前,选择国际艺术升学方向的学生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文化课成绩不错,但孩子卷不动了,于是切换一条竞争压力相对小的赛道;
还有一类是,文化成绩表现一般,但艺术方面独有天赋的学生,会优先选择发挥个人所长走艺术路线;
另外一类学生是集中在中考分流后,转轨国际路线的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起在国内读专科,大部分家长还是会让孩子选择留学。
从学习模式上看,国际艺术升学继承国际教育的特色——培养思维、注重创新。学习模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技法训练,多以项目式和“工作室”的方式进行。比如,北京新英才学校艺术高中九年级到十年级的过渡期,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意方法。每年末,学生要策划“年度大戏”,策划的过程会涉及绘画、服装、背景、道具,最后学生要制作一条视频,拍摄视频的过程又会涉及到专业知识,比如分镜、景别、拍摄等,整个项目持续3-4周,上课时进行集体讨论,如何改进方案等。
除了艺术专业素养的熏陶和培养,文化成绩不能落下。艺术留学越来越卷。万科梅沙书院艺术学院项目主任贾老师说,美国顶尖艺术院校对英语的要求是托福100分以上;音乐类院校大部分是80分左右,但实际上,学生一般会考到100分左右,从而增加竞争力。何老师认为,全球高校选拔人才的逻辑大同小异,越好的学校越要求艺术成绩和文化成绩的均衡。如今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多元跨学科的趋势,比如艺术和媒体结合已经不是新鲜事,艺术正在与科技、新技术融合。不少学校都强调学术和艺术双修双优,文史数理化等学术类课程开齐开全。
03 国际学校自带”先天优势“?理念、师资、管理......挑战重重
近几年,国际学校高质量、特色化办学成为行业主旋律。艺术特色成了试水新方向,但面临着理念、师资、管理等多重挑战。
何老师指出学校教育对培养艺术生的宗旨和思路。以申请“重头戏”作品集为例,作品集不是各种作品集合,而是有主题和先后顺序。大学招生官不看作品有多成熟和完美,而是看学生是否具备继续深造的能力,是否有可被培养的可能性,作品要体现创意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多元可能性。而既懂得育人,又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这样的人才是稀缺的。
顶思了解到,不少国际学校聘用的艺术教师均毕业于世界艺术名校,但很多老师“待不住”。有老师反映,曾招过名校老师,试用期没到就离开了。“老师自己有作品能创作,但教起书来短板就暴露了。日常管理、备课、学生沟通等都是挑战。”这位老师说,“很多孩子刚跨入艺术领域,老师怎么有耐心地教,这是很大的挑战。艺术教育不缺有专业能力的人,缺的是如何把一身本事转化出来教学生。”
谭老师认为,做特色教育有门槛,对师资和运营管理模式有更高的要求,不是随便攒一个团队就能实现。尤其师资的本地化招募和教学计划的实施,对二三线城市的国际学校是挑战。
在贾老师看来,帮学生打开视野是重点。“不少学校都会引入大量资源,将校内师资和校外“大师”结合,强化师资力量,这只是一方面。学生还要掌握更多知识。”贾老师说,梅沙书院今年开启“阅读计划”,在每天上午的固定时段,要求学生开启沉浸式阅读。阅读是帮助学生打开视野的好办法和重要途径。另外,课程设置上,梅沙艺术学院保留了数学作为九至十二年级的必修课。
贾老师回忆,之前梅沙创校团队的一位外教说,在国外音乐学得好的学生,数学和理科一定不逊色。“艺术源于生活。希望学生是全面的,视野开阔的。这样未来走到工作岗位上,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