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85本科到“双非”硕士:有人重拾信心,有人得了“上岸羞耻症”
发表于2023-11-20 19:19:23
摘要: 原标题:从985本科到双非硕士:有人重拾信心,有人得了上岸羞耻症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屡创新高。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近3年的数据发现,

  原标题:从985本科到“双非”硕士:有人重拾信心,有人得了“上岸羞耻症”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屡创新高。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近3年的数据发现,2020年、2021年、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逐年递增,分别达到341万人、377万人和457万人。到2023年,报名人数增至474万人。

  今年12月23日到24日,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拉开序幕。目前官方数据尚未公布,但有媒体报道称,今年报考人数预计将破500万人。

  激烈竞争之下,有人将目光锁定名校,以期通过考研刷新自己的学历;也有人从名校本科毕业,却将赛道转移,进入非著名院校攻读硕士学位。数据表明,近5年“双一流”院校应届本科毕业后,选择到“双非”院校读研的比例,从2018届的3.8%升至2022届的5.8%。

  什么原因让这些本来名校毕业的考生决定“逆向考研”?一张硕士学历含金量是否远高于名校本科学位证?带着种种问题,红星新闻记者对话了多名“逆向考研生”,以期通过他们的深造经历和就业故事,挖掘“逆向考研”热潮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降档考研

  在非名校找回了丢失的信心

  来自新疆的由同学,主动选择了“逆向考研”,用他的话说,这仿佛开启了一场“治愈之旅”。

  2019年9月,由同学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南京一所985大学攻读英语专业。2023年9月,由同学手握北京一普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她将在这里开启自己为期3年的英语硕士学位攻读。

  “如果按高校排名来看,我 是‘逆向考研’的代表。”由同学的说法不无道理。

  但由同学并非调剂来到北京的大学,而是主动选择进入该校攻读硕士学位。据由同学介绍,其考研第一志愿便报考了该校英语专业,并非如其他同学那样退而求其次。

  为何选择“逆向读研”?由同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是因为本科的大学让她看到了差距:“其实从小我觉得自己挺优秀,但到了大学才发现,身边同学大多是保送直升本科,所以在本科阶段,他们已经达到做较高层次英语学术的能力,相比之下我的口语、听力等水平完全跟不上他们。”

  由同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本科在读的前两年,她因和同学之间明显的差距备受打击,甚至一度因此患上了抑郁症。由同学表示,正是因为本科的高压,她才不想毕业后升入名校读研。

  “研究生学校本身也是一个外语类学校,英语专业并不差。”由同学选择这所高校经过了深思熟虑,她对比后发现,这所学校的考研题目往往会比其他语言类院校更简单。对她而言,这意味着“上岸”的把握更大一些。

  作出这样“逆向读研”的决定,其他学长、学姐的考研经历也给了她参考价值。据由同学介绍,在当下考研激烈竞争下,报考985院校的人数众多,即便是在本科大学的学长、学姐,也有不少“一战”失败,需要“二战”才能“上岸”。而这在由同学看来并不划算:“因为‘二战’得再脱产一年,不工作又没学上的压力,大部分人可能难以承受。”

  在“逆向读研”成功后,由同学也在这所“双非”院校里找回了曾经丢失的自信。

  “逆向读研”

  像得了“上岸羞耻症”

  经过考研调剂后,北方某重点师范类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韩同学,在2022年进入陕西省一所普通高校,攻读教育学硕士,如今已是研究生二年级,但韩同学心里始终有一个疑问:“当初从985大学考进一所普通大学,这个选择真的对吗?”

  韩同学就读的研究生大学,实际并非韩同学原本填报的第一志愿。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原本报考的院校为北京一所重点大学,遗憾落榜后,他被调剂到目前就读的高校。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韩同学从“985”进入非名校。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韩同学说起了自己心里的疑虑:“是一张硕士文凭更胜一筹,还是名校本科更具竞争力?”韩同学坦言,在大三时就已感受到就业压力:“学校双选会来招聘的单位,如果我想本专业就业,进入初高中当老师,基本要求学历在本科以上。”

  这让韩同学下定了考研的决心。通过一年的努力,韩同学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仍是心仪的教育学专业,但不是自己心仪的高校。”他还记得自己在电脑前点下就读“确认键”时心里涌起的挣扎:“一边是要不要再考一年的犹豫,一边是父母叮嘱‘有书念比没书读强’的安慰。”最终,辗转数个夜晚后,韩同学按下了确认键,开启了他逆向读研的3年。

  所谓“逆向考研”,即“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考入非“双一流”院校读研。如韩同学一样选择“逆向读研”的群体,实际并不在少数。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5年“双一流”院校应届本科毕业后,选择到“双非”院校读研的比例,已从2018届的3.8%升至2022届的5.8%。

  红星新闻记者还注意到,一些“双非”院校研究生新生中,不乏来自“双一流”高校的学子。以武汉科技大学官方公布的入校数据为例,该校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有159名新生“逆向考研”进入武汉科技大学。这159人中,有不少是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的本科生。

  “实话说,‘逆向读研’带来的心理落差还是有的。”韩同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本科的朋友或是直升本校读研,或是考入平级甚至更好的院校深造,仿佛只有自己从985大学考进了普通院校。在本科毕业后的暑假,韩同学一度不愿去参加同学会,也不愿和人分享自己考研“上岸”的经历,“心理有些不自在。”

  开学后,这种感受还没有消失。韩同学表示,几乎每次自我介绍,说起自己本科的毕业院校时,同学们总是一脸惊讶地问:“你为何考来这里?”韩同学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因为他自己也没想清楚“普通院校的硕士文凭,是否能让名校本科的学历增光添彩”?

  和韩同学一样,通过两次调剂后,2019届本科毕业生成同学,从山西一所211高校走出,“逆向考研”进入内蒙古一所普通院校。和韩同学一样,他在拿到录取书那天没有想象中开心,也不好意思联系此前本科的好朋友:“我觉得自己得了‘上岸羞耻症’。”“当然,也有人放弃‘逆向读研’。”据成同学介绍,在他两次调剂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位本科985院校的同学。据成同学观察,这位同学最终并没有入学。

  低人一等还是更胜一筹?

  毕业生和招聘者给出答案

  “逆向考研”背后是什么?上述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调查发现,在近5年“双非”院校应届读研群体中,到“双一流”院校读研的比例从2018届的43%下降至2022届的37%。激烈的竞争,无形中让更多名校学子选择“逆向考研”。

  那么,“逆向读研”获取的硕士文凭,能否助力学子们在就业时获得先机?“逆向读研”的毕业生齐同学,用他切身的经历回答了一些问题。

  本科毕业于南京某知名大学的齐同学,在2020年考研调剂后,进入武汉一所普通院校攻读电子信息专业。如今,已是齐同学硕士毕业的第5个月。从985大学“逆向读研”进入普通院校,齐同学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曾经历过“往下读”的心理不适,甚至“羞耻感”:“调剂到‘双非’院校,自然有些不甘心,总觉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

  但毕业后回想起这段经历,齐同学觉得当年的自己有些“年轻”。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作为一名工科生,他后来发现实验室里的同学们也大多来自调剂,且本科也同样毕业于名校。来自同学间的交流消除了齐同学的“羞耻心”,很快他便适应了新的学校,把更多心思集中在实验中。

  “刚开始把学校看得太重,感觉名校本科就像出身高人一等,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齐同学表示,因为及时调整心态融入新的学习,他在读研期间做出了不少科研成绩,今年找工作时他收获了数十个面试机会,也参与了多场复试,最终如愿获得自己心仪企业的录用通知。“你会发现招聘时并不会有人过多纠结你的学历,问得更多的是和专业有关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所以与其在学历上苦恼,不如真的做出点研究成果来。”齐同学说。

  那么,在招聘者眼中,“逆向读研”到底是让求职者低人一等还是更胜一筹?互联网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黄女士给出了自己看法。

  “在互联网企业招聘中,更看中的是所学专业和职能要求是否匹配,读书期间的实习经历、技能储备是不是更胜一筹,而不在于本科和硕士学历哪个更好看。”黄女士说,一些涉及研发、确实需要硕士学术能力支撑的岗位,招聘中明确指出要本科以上学历,有研究生学历会更胜一筹:“但硕士学历也不是保障,因为总会有比你排名靠前的硕士毕业生。”

  黄女士指出,一些对学历没有硬要求的岗位,或许本科来自名校会加分,在这种情况下,硕士文凭不具有明显优势,“如果应聘人员哪怕在非名校读研,其间做出了优质的课题,发表了优质的学术论文,或者实践能力极强,同样有机会胜出。”

  “学历对应届生而言,或许是一块敲门砖,但不是找到好工作的 保障。”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招聘经历的HR,黄女士认为:“大可不必过分纠结名校本科生要不要‘逆向读研’,更没有必要有‘学历羞耻感’。踏入职场后,没人会计较你的学历,做好工作的能力才是关键。”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