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这段话是死亡诗社成员集会前的开幕辞,同样地,我也把它作为文章的开头。在看《死亡诗社》时,我会跟着念出这段话,不仅仅是追求一种仪式感,也是静心对自己的检视。
人的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撇开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程序化的一部分后,还能剩下多少色彩?正如主角基丁老师(Mr.Keating)所引述的那句话,“大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这种茫然与虚无感可能来自于自我认知的不足,而认清自我又非常困难。基丁老师种种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都是在帮学生找到自己内心的passion。
在结尾处,学生Neil的自杀给这部电影染上了一抹悲剧色彩。杀死Neil的,表面上是他父亲权威的重压,“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当个医生,而不是去演愚蠢的戏剧。”实际上这是整个功利社会给他打造的牢笼。Neil想冲破它,但是失败了。
学校和家长将Neil的死亡归咎于基丁“错误”的教育方式,学生Cameron也因害怕责罚而倒戈背叛诗社。基丁老师被学校辞退,教育实验戛然而止。
但这场教育实验仍是成功的。当一个又一个学生站到桌面上,向基丁喊出“O Captain, my Captain”时,这些学生已经在认识与表达自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到坚持自我,反抗权威。
浪漫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基丁就职的威尔顿学院是一所百年预科名校,传统、荣誉、纪律、 是其四大支柱。威尔顿奉行的教导方式,如同沉重、严密的齿轮般,缓慢但从不脱轨地培养精英阶层学子。
基丁也曾是威尔顿学院的毕业生。作为英语系新来的老师,他的上课方式很不一样。第一堂课,基丁吹着口哨进入教室,又吹着口哨走了出去。一脸懵的学生被他带到走廊。他告诉学生,“你们可以叫我基丁老师,也可以叫我的船长。”(船长这个称呼来自惠特曼为林肯所做的诗《O Captain!My Captain!》)随后,他让学生Pitts念了一节诗歌:
诗人劝少女珍惜时光,基丁劝少年抓紧时间:“因为我们是蛆虫的事物,不管你们信不信,这里的每一个人,有一天都会停止呼吸、变冷、死亡...所以,抓紧时间,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基丁希望他的学生摆脱常规的桎梏。英诗鉴赏课上,教材所教的方法是通过韵律、格调等因素“定量分析”诗歌。这在基丁看来荒谬至极,“这是一场战斗,战争,受害者可能是你们的思想和灵魂。”于是,他让学生将教材的前言部分全部撕掉。
基丁拥有诗人般的浪漫与纯真,他想让学生明白,生活不应只停留于实用层面,能够去追求的还有更多。如若一生都漫无目的地游走在社会、家庭定制的坦途,那太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