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学校管理难?教师队伍难带怎么办?
?就教师队伍而言,要在专业方面给予培训和支持,如中外教教师融合的一些教研,需要形成一定的机制,持续深入的去推进,很多方面取决于细节。我们对外教的认知可能是他们在招生与宣传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不一定会去设计他们的提升空间和发展路径。一年三年五年后,这些问题都要考虑具细,避免不断出现问题。在专业培训方面形成系统的框架,持续不断的实施。
每个人实际上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但是每个人发展的路径不尽相同,所以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设计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尤其面对80后、90后教师。在文化差异上需要做到尊重,因此在文化的基础之上出现了教师自主发展的路径,即教师自成长。其作为项目制,让老师能够拥有像校长一样的权利,可以调配资源、组建团队、撰写项目发展愿景,通过项目书进行论证以后,让各种资源都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这种空间会给予有内需力的老师一种机制的激励。
项目制的发展带动了老师内部的活力,他们可以通过自费学习,甚至在网上及团队的学习,搜集各种学习竞技,让学校去了解。学校要做的是推动与助力,让他们能够发展的更快。这种发展状态会给团队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会带动更多的老师在自主发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于一个新的学校,新的团队,通过各种方式在教师团队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教师而言有一个共性,即可以活得更有尊严。这种尊严来自何处?其来自于专业的实力、自身的不可替代和复制性,它会给予教师安全感与保障、自信,甚至于未来是最好的一种选择。所以要经常引导老师搭建不同的平台,去选择与发展。虽然难度较大,但是从根本上保障了教师最大的利益。
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如何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体系设计,总体来讲包括专业能力、技能,以及学科的专业性。教育教学方面的方法论也很关键,因为把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在教材教法上的能力至关重要。所以老师除了有专业的技能,还要有相应的方法,需要不断地培训与提高。实际上中小学教学需要“三分教,七分育”,“教”实则是书本知识与教学技能,但“育”包含了很大的智慧,这恰好对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其次,还要包含非英语专业英语技能的培训与提高。包括在教师的选拔之中,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议有英语交流的能力与基础,这样在对国外或国际的一些理念融合交汇过程中,能够增强其沟通和理解能力。此外,还有信息化的素养,即素质素养。在学校队伍建设中,起到支撑作用的两大技能:一是外在技能能力,二是素质素养能力。因为在很多方面需要一个工具,其中包括一些信息化交流的工具的使用和应用也非常重要。
现在所谈的精准教学,需要数据支撑。数据的支撑需要有数据思维,数据思维的反馈最强的一定是来自于信息化的工具,非常快捷准确地给予一些评价。我们希望把数据思维引入到教师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之中,让教师从大致可能的教学逐步走向精准的教学。
如何激励教师自成长?第一,从学校来讲,作为新学校会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不同进阶发展的目标。如工作时间三年以内,希望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胜任教学;3-10年,希望教师在整个学校的发展中成为骨干教师;10年以上,希望其成为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军人物。这种发展需要给予老师一个台阶性的目标,通过这样一个导向,让教师感受到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目标。
第二,结合学校三年或五年规划向教师明确整体的发展目标,如校内名师优师的评选。相应职称、考评和评价,可以和结果导向的一些方式相结合。除了评选,每位老师都有年度考核等。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激励方式,不同的学校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确立,关于名称、比例等,可以做具体的设计。
第三,教师自成长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让老师熟悉学校理念,在此基础上同步实现。首先要得到学校的认同,并能把握好学校的理念。其次,本身能够胜任教学,并对自我专业发展有所规划,可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碰撞和区分,分享交流。将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发展方向相融合,相关阶段,选择人才和项目非常重要。选择项目管理,前期的文化与酝酿很重要,选何种项目要考虑学校能否给予更大的支持。对于新学校而言,成功是成功之母。
运营管理团队的培训与建设管什么?怎样管?为什么要管?首先定位要清晰,在运营与管理上,尤其在建校初期会感到非常重要。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内涵需要几年的沉淀才能显现,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敢于在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课程及特色层面谈品牌。如在支持与服务、协调与沟通方面,包括传播学校的价值观、学校理念等。现今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运营管理与教育教学之间会有一定的冲突,怎样去协调?
第一,在人才选择与把握上,运营管理既要效果与结果,也要有业绩的考虑;第二,教育行业的长期性与当下如何协调,效率与特色之间如何平衡,其不是通过数据。建议格局要大,同时要了解和把控学校的发展规律,通过梳理给予学校长远的发展支持。
关于培训,实际上就国际化学校来看,目前在国内很难找到相应的服务支持。行政、财务、HR,以及招生、宣传、媒体、后勤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学校管理的状态,对新学校而言尤为重要。从企业转行的管理者来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是一个重新熟悉的过程。从学校转入的管理者来讲,对于运营管理流程标准,也需要新的磨合。
运营管理与教育教学不同,系统的前提在于建立标准,每一个工作岗位,流程的内容标准要更可视化、具体化。精细化管理的梳理,在运营管理方面会有新的跨越。只有标准、制度和流程适合学校自身,并促进师生的发展,才能够起到服务支持的作用。除招生外的很多方面,进行智能化管理可以减少运营成本。始终考虑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因为未来最贵的资源是时间。如何在人力层面优化时间资源?除了校服也可在学生档案管理、阅读管理、学业管理、健康指数及视力身高等方面,依靠信息化平台及工具,通过数据分析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方案。
作为HR,需要有很强大的内心,因为所有问题都会聚焦在这个部门。HR与学部之间,也应寻找效率更高的沟通机制。人事工作绝不是HR一个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整个学部管理者共同的事业。就像定位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有管理者都要有一个共识:凡是关系到教师的一系列问题,就是大家共同的工作,因此要反复强化这个认知。
HR应该花更多时间走进学部,参与会议及培训,真正了解学部对教师的需求,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点和痛点,这样才能避免在设计方案时出现很多问题。从实际出发,相应的效率也会提高。HR是国际化学校和所有学校的核心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历练的越多,将来的核心竞争力就会越强。
此外,招生宣传也要把本校学生与家长作为最重要的路径,因为他们的认可与口碑对具有同样价值观的学生和家长影响非常大。
外教管理漏洞无论是国际化教育还是国际教育,都在趋于理性。究竟什么样的课程适合什么样的教师传授,其实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些学校在起步阶段会扩大一定比例,相应的包装作用很大。但中外教管理最终会走向统一管理,学校面向教师会采取统一的标准,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在预设过程中首先要将外教的功能清晰化,最后落实到课程的完成上。建议在外教的课程完成上设立一个考核要求,并在谈合约时明确告知,将较大的漏洞解决在外教入校之前。因为外教相对有很好的契约精神,而中式管理最大的挑战往往是在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
中国国际化教育需要经过这样一个阵痛期,待所有的问题和漏洞解决后,留给管理者的是方法和经验。前期用制度约束,在校内创设包容开放的文化。它会反推学校的管理更具预见性和计划性,从而有清晰明了的规划与进步的阶梯。
校风校纪与教学质量国际化学校发展的黄金时期,怎样在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校风校纪方面加以提升?国际化教育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且很多国际化学校服务的对象是本土学生,所以在内涵发展方面,初期应对生源质量与规模方面的平衡做好把控。发展的定位不同,对生源的差异也要有所要求。如果生源差异太大,对教师的工作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希望传统教育改革和创新,其方向是思想开放。但对学生的言行应有所限制,自由不等于散漫,个性不等于任性。在经营国际化学校时,自下而上,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学生成长手册中一定要明确价值观,尤其是行为习惯。对于行为的约束,只要有明确的指令,并加强学生自身的培养与自主管理,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都会对校风校纪的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教学质量一定要量见,不怕考试,清晰明确地提出可视化的目标是第一步。基础教育在制约学风和对教学质量的约束及影响在于一个班级或一个学科内,实际上影响最大的是后进的孩子。所谓不合格不活动,不是不能参加所有的选修课及必要的体育活动,而是基础课程要达标,明确在这个阶段的主要责任。基于问题刻意训练,发现不足,并在关键因素上发力,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主要课程达标,不仅会促进班级进步,也会对教师在其学科的质量提升起到氛围营造作用,所以要关爱每一个学生。
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预期一定要高,如果担心基础较差、难度大,可以放慢速度,因为更高的预期会不断地激发和鼓励孩子的潜能。如果坚持下去,相信每一个国际化学校都会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