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占位子》看 位子与成绩、成长真的有关吗?
发表于2019-02-11 14:02:06
摘要: 原标题:春晚小品《占位子》看 位子与成绩、成长真的有关吗? 今年春晚,小品依然成为看点。其中,开心麻花团队作品《占位子》给我留下蛮深的印象。

  原标题:春晚小品《占位子》看 位子与成绩、成长真的有关吗?

  今年春晚,小品依然成为看点。其中,开心麻花团队作品《占位子》给我留下蛮深的印象。沈腾、马丽、艾伦、常远、魏翔饰演了一群为给孩子在教室中占据好位子,争破头皮的家长。这一作品呈现了当下教育的热点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透过这个作品,我们试着追问以下几个问题,看看能否让自己活得明白一些,让教育更从容、更平和一些。

  一、位子与成绩有关吗小品《占位子》开场,“孩子现在班里的位子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子”作为由头推动故事的发展,后续各类型家长就因孩子近视、个矮、晚来得子、长得漂亮等原因,拼命要抢占位子。我们来看一幅小品中说到的教室位子区域调侃图,就知道家长们抢的位子就是“学霸区”,即常说的C位。

  小品中各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将来的发展与社会位子,都希望自家孩子是班级里的“主力”“ 核心”,为此家长们煞费苦心,拼尽全力要占这个C位,也不难理解小品开场时家长们争破头皮拧巴在一起的行为了。

  位子与成绩、成长真的有关吗?

  根据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关于位子一直是家长、老师、学校高度重视的内容,因为很敏感。

  每年九月,新生一年级学生入学报到给老师培训时,会涉及到关于位子安排内容。为了不让家长对位子过度敏感,所以我们就按报到顺序,让学生抽学号,然后让学生按学号入座。但是,现场报到时还是会经常听到家长急切地问老师:“后面还会调整位子吗?我的孩子……”。这些细节无不透露出家长对孩子在教室位子其实是相当在意。说白了,对位置的在意,归根结底,是对成绩的在意。抢位置,折射的是当下分数至上的教育现实。

  其他非新生年级学生,每每要安排学生座位、调换座位,我们都会听到家长或老师的“诉苦”。这个苦,缘由有二:

  一是家长角度,家长不理解学校、不理解教育,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要求老师就必须按自己意愿来给他的孩子安排位子,恨不得老师眼里只有他的孩子一样;

  二是老师角度,老师在管理班级时要顾全大局,遵循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按同质或异质进行编排,如要关注男女、性格、成绩、品行、能力、高矮、自制力、视听力、日常表现量化等进行排座,因此对于老师排座位就难度非常大,再加上家长的“干扰”就难上加难,导致老师不能做到让家长人人满意,这当中就肯定造成“误会”,让老师夹在中间很是为难。

  至于位子与成绩是否有关?曾经读过相关专家的长期跟踪观察后所写的报告,位子对于孩子的成绩确实是有有一定影响的,但不是 的影响。从我个人求学和从教经历来看,影响是微乎其微。影响,更是与学生个人学习习惯、不同学科知识结构、老师的课堂管理有关系。

  坐C位的不一定是成绩 者,坐其他区域的孩子也不乏有非常 者。 与位子没有决定性的关系。

  记得十五年前,我执教的班里有一位女生就是学霸。当时因她个儿小,身体患有先天心肌炎,于是我就把她安排在小品中大家年争抢的C位,但是她觉得坐在那里不能给她安静思考的感觉,主动要去坐班上最后一排,还要单独坐一桌。根据她个人的需求就满足、尊重她,答应她坐最后一排中间单独一桌(如果以现在大家的看法,这是“超级休闲专区”或者“特殊座位”)。但这孩子坐这里就是喜欢,自己觉得舒服,且成绩不受任何影响,依然是班级前茅,这是坐后排的学霸。

  当然也有把个人学习力暂时落后、自觉性暂弱的孩子放在C位,重点关注,但孩子本身不努力,家长不支持配合,家庭教育不关注,依然不能进步。

  再结合我学生时代的成长经历来看,“学生时的位子,决定这个人在社会上的位子”,更是一个无厘头的判断。坐最后排的进入社会未必就一无是处,坐最前排的,未必就全是社会精英人士。

  其实,位子不重要,人的状态最重要。

  一是是学生本人自身要努力,不受他人负影响;

  二是教师在课堂管理时眼中要有人,注意自己在教室行走路线,加强课堂管理。尊重生命,阳光普照,关注个体;

  三是家长少一些传统、老套的思维,往往停留在自己读书时的观念来看现在的教育,陷入自我痛苦中——如小品里几个家长拧在一起,大人争抢,忘记了主角是自己的孩子、是我们的学生,而不是大人在这里大吵大嚷。

  时代在变,我们的观念也要变。这才是正道。

  家长如此重视孩子在教室位子,看到的,只是分数。实际上,却忽视了人。人比成绩更重要。唯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是家长最应该关注的。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家长的心态。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教室这一稀缺的教育空间里,不成为被“遗忘”、“忽略”的对象,而是随时被老师“关注”、“重视”、“互动”的活生生的人。

  如何做才能让选位置这件事,不让家长、老师、学校为难呢?

  1.家长积极沟通

  “配合”是家长在家校沟通中的重要原则,作为家长,你是孩子家庭第一老师,但并非专业老师。老师才是专业的,既然你选择了这所学校,就要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的专业。

  即使你有想法,也请你理性地与老师沟通,如果您的孩子的确有“特殊”(个子较矮或者医院给出的身体方面的特殊)情况,相信你只要给老师讲清楚,沟通到位,大部分老师也会妥当安排孩子的位子。一切的误会都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

  另外,家长一定要对教室“位子”有客观、平和、理性的认识。位子不是影响孩子成绩和成长的核心关键因素。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才是关键。如倾听、发言、思考、合作、协作、讨论、交流、自律、自信、自觉等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才是决定孩子成长“位子”刻度的关键因素。

  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对老师、对学校有这种专业上的信任,做好配合和沟通,特别是排除内心盲目“崇拜”教室位子对成长的 影响,相信就不会出现小品中开头争一地鸡毛的情形。

  家长的关注点错了,力量用错地儿了,自然就影响孩子的成长了。

  2.老师智慧管理‍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在班级座位管理上应该有前沿的理念、科学的方法、人文的关怀。

  采取班级座位轮换制,争取让孩子们能在教室每周或每月前后左右都能轮一次,而不是让孩子们一学期固定坐在某一位置;

  采取U型座,顺向逆向每周或每月移动调整;

  采取小组积分制,组长CEO招贤纳士制,组长CEO由同学同主动推荐或自荐,班级竞选演讲,老师审核,再由组长按异质比进行招贤纳士组队;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利用小组积分进行排位,班级位子由同学们民主商量布阵,按照积分排位每周或每月进行轮换移动……

  只要老师愿意动脑,充分挖掘班级学生甚至家长资源,共同打造属于班级特色的位子课程。相信只要老师所做的一切是指向学生生命成长,随时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成长,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对班级发展有利,家长也一定会支持的。

  3.班级弘扬正气

  任何一个班级的健康发展,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班主任与科任老师齐心协力的管理及家长的支持。一个班级只有家长通情达理,支持配合老师、学校的工作,积极主动为老师管理及班级发展献计献策,不喧宾夺主,站好自己的位置,不越位,才能形成班级势不可挡的教育合力,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班级有了正气、大气、争气的风气,才能让所有的老师用一切力量、安心地教育好每一个孩,才能用全部精力陪伴教育您的孩子。家长不干扰教师的工作,这样的正气才能弘扬。当然,面对家长的“无理”要求,教师要站得稳,不能因为家长的个别沟通,就丧失原则。否则,正气就无法弘扬。其实,关键,还在于老师能否坚守原则。

  结合以上分析,只有家长、老师对位子有更客观、清晰的认识, 把劲儿用对地方,把心用对地方,孩子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成人,永远比成绩更重要!

  二、家长会爱会陪伴吗?小品里说道:“家长把什么都给孩子抢到最好的了,孩子就好了;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和老师,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的确,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可是,不少家长口口声声说很爱自己的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如小品里有的家长专门辞职陪伴孩子,有的卖房抢学区房、有的没日没夜打拼应酬累得不成人形……)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以为这就是爱,这就是陪伴。

  最滑稽的是,一边为孩子的作为争的脸红耳赤,一边连自己孩子读几年级都记错。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为了孩子的成长,奋力打拼,不顾一切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满足孩子所要的一切,就是对孩子的爱,就是对孩子的陪伴。这些做法是父母角色做得非常到位,而非是家长角色做得非常到位。

  家长与父母是有本质区别的。“家长”负有监管责任,而“父母”更多是血缘上的温情与爱。

  未当“家长”之前,父母、孩子在家庭里关系往往是和谐的。自从上学之日起,孩子变成社会的学生;同时,学校向孩子父母授予一个社会身份——“学生家长”。

  父母一旦成为学生家长,对待孩子的心态和立场会突然发生180度改变:原来在家庭呵护孩子的人,变成在家庭监管孩子人身自由的“看守”。常常,孩子在家里找不到原来关爱自己的父母。孩子对充当学生家长的父母深感陌生和不解。

  “学生家长”只是父母取得的阶段性社会身份,好似一套发给父母的“城管制服”,穿在身上就能像城管队员驱赶无照商贩一般对自家学生“执法”。当父母明白孩子只需要父母呵护,平日在家不穿这套“城管制服”又有何难?但是在“父母”与“家长”角色间把握好的确需要一生修炼。

  那么,家长到底怎么做才是才是真正的爱与高质量陪伴呢?

  1.心态上,要充分了解、尊重、相信孩子。‍

  常说人比人气死人,许多家长都喜欢攀比,都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就是赶不上别人家的孩子,陷入一种焦虑、急躁情绪中。家长没有充分了解、尊重、相信孩子,没有耐心倾听孩子,导致孩子无法成为快乐、自信、阳光的孩子。

  2.行动上,要充分投入、专注、陪伴孩子。‍

  有的家长或许认为给了孩子想吃的、想穿的、想用的、想去的一切,就是自己的爱与陪伴。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这只是给了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却疏忽了对孩子真正的陪伴。陪孩子共读一本书、看一部好电影、一顿美食大餐、一次游戏、看蚂蚁搬家、挑战自己、做一道菜、实现他的梦想、解决他最困难的问题、谈谈青春期、聊聊恋爱、聊聊国际大事、聊聊女(男)朋友……陪着他(她),就在当下。

  孩子只希望父母跟他(她)在一起的时间能真正属于他(她))自己,和他(她))沟通时,多一点轻松幽默,多一点聆听和鼓励。父母,不妨暂时放下自己的事情,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关注并重视他的需要,达到心灵的共鸣。

  3.思想上,要厘清、把握、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高质量陪伴就是适度陪伴,但陪伴的度很难把握。

  父母既要给孩子榜样的力量和权威的指导,又要懂得下放权力,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空间。特别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人格日趋成熟,家长在陪伴中的角色应该由全程把控,渐渐向适时辅导转型。家长逐渐给孩子权利和空间的过程中,要视情况灵活调整。

  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全程参与,全程陪伴。父母和孩在一起双方状态应该是愉快的。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犹如再次经历成长的过程,这样的陪伴才是高质量的陪伴;这样的陪伴,才是最好的爱,最好的教育。

  三、学区房需要去拼吗?小品里马丽饰演的妈妈角色,道出了做全职家长及倾其所有购买学区房的苦衷,相信勾起了许多家长及做学校教育人的神经。

  “学区房”热度很高,一直以来是家长们为拼得“一席之地”殚精竭虑,常常让很多家长失去理性。经济实力好的家长则轻松易得,反之,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则为了孩子举债购买,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其实购买学区房也需要谨慎。入学规则易变,风险不少;房产证办理和落户时间有节点,否则竹篮打水;学校情况是动态的,需要要综合衡量。

  其实,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名校虽好,便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在抢学区房(或择校)时也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进行选择。

  “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的书房。”细细想一想,有一定的道理。

  今天,孩子们比拼的也许是父母,而归根结底, 明天比的是自己。孩子的人生需要他们自己去走。日本寺庙有一句经典格言“孩子不会成长父母希望的样子,只会长成父母自己的样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最需要做的,是经营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父母与家长。最忌讳的是,什么都急功近利,以为把什么都抢到最好,孩子就好了。

  家长,要把劲儿使对地方,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有可能凭真本事“占”到适合他、属于他的位子。

  有为才有位;有位,不一定有为。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