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难以有效整合?成人比孩子更难接受改变
发表于2019-01-25 14:39:56
摘要: 原标题:教育+技术难以有效整合?成人比孩子更难接受改变 这句话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固定思维已经形成,心理层面难以接受;另一个却是,虽然内心

  原标题:教育+技术难以有效整合?成人比孩子更难接受改变

  这句话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固定思维已经形成,心理层面难以接受;另一个却是,虽然内心热切盼望变化,但学起新东西就是好难呀,没有年轻时候灵活。

  从学生成为老师,教师这份职业比其他人的学习生涯,似乎延续得更长。

  我去参加一些“教育整合技术”的讲座或者研讨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作为“技术”一方的科技界人士,习惯带着手机,要么专注倾听,要么摆弄手机;而作为“教育”一方的各地老师们,很多人习惯带着笔和本子,一边听,一边埋头写写画画,即使面前没有桌子,也能担在腿上操作。

  我偷偷看过他们的本子,密密麻麻的字,有的人还会画出思维导图、讲座目录。即使一场逻辑不太清晰、主讲人声音低如蚊呐的讲座,他们也能条条框框地记录下重点。

  然而,有如此好学的基因与环境,很多老师却表示,让技术有效地结合教学内容,融入课堂很难。

  有的一线老师说,陌生的电子化设备进入课堂,学生上手非常快,老师学起来反而更慢,尤其是年级大一些的老教师。久而久之,他们才不爱用新设备。

  还有一类老师是习惯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不愿改变,也害怕改变带来学生成绩的下滑,因此内心十分抗拒使用新设备。

  不爱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原因那么多,模式化的教师培训讲座、研讨会真的能帮老师快一点儿进入新角色吗?

  二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思想、理念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不断地冲击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现代化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观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并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教师是沟通教育与技术之间的桥梁,而教师与技术正面临着新改革。

  在大洋彼岸的米国,他们的教室使用课堂技术已经蔚然成风,但这些设备和应用也没有被很好地使用。教师为了能够正确使用所购买的工具,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然而大型的技术培训讲座、研讨会,并不是让教师将技术融入课堂的最有效的方法。当面对课堂上的挑战时,不管教师对他们在研讨会上学到的知识有多满意,都很难将其付诸实践。

  于是有人站出来,搞了个名为“动态学习”的新项目,并证明“课堂辅导”是帮助教师整合新工具的最好方法。

  这个“动态学习”怎么操作的呢?“课堂辅导”又是什么新鲜培训方法?

  第一年,谷歌、DigitalProbure和EdTechTeam公司与美国50所学校的教练合作,他们在自己所属的地区单独辅导教师。现在,也就是第二年,这个项目有101所学校参与。该项目与设备的先进程度无关,欢迎使用任何设备或工具的学校加入进来。

  “我们真正支持的方法,是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南卡罗莱纳州的技术教练凯利·科恩斯说。在为期8周的辅导周期内,科恩斯与10名教师一起工作。每个教师都可以选择一个想要研究的问题,科恩斯帮助制定解决方案,为他们排忧解难。花时间考虑事情的进展,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校长们参与了动态学习项目,并表示教练不属于政府的职工,没必要向政府及外界报告教师的学习情况。教师和教练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信任能够让教师们感到舒适,并努力去尝试新事物,哪怕是失败,也并不气馁。

  科恩斯说:“无论哪位教练还是哪位教师,他们之间都会建立起这种信任的关系,所以教练欢迎教师们加入他们的项目。”对她来说,花时间了解教师的校外生活,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向教师展示他们的友好,或者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主题,从而证明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科恩斯说,教师在教室里从事着不同专业的教育工作,有些教师只是在尝试着使用技术,并让学生选择怎样去学习,而另一部分教师对技术的了解远远超过了科恩斯。事实上,她发现与“高薪”教师一起工作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帮助到他们,因此没有安全感,于是向她的DLP导师希瑟·多德寻求建议。

  “希瑟解释说,我们并不是 的,有时我们只是一个发声者,或只是一个很好的交流者。”科恩斯说。她已经明白了一位好的教练不仅需要准备好资源或工具,还应该学会倾听,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并帮助教师独立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这样教师就能够茁壮成长,而这才是很棒的课堂教学。

  三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好教练?

  非营利教育组织Digital Promise和EdTechTeam公司共同设计了DLP项目,该项目旨在研究资深教练的经验,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Digital Promise希望填补技术整合与教师辅导方面的研究空白。

  Digital Promise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伦·卡托表示:“我们需要更加明确技术在学习中的力量。”她感到沮丧的是,那些着眼于考试分数的研究,被用来证明老师和学生不应该使用技术来学习。在她看来,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的知识和强大的技术工具已经改变了学校的一切。现在,领导者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来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使用这些资产。

  该公司的研究人员定期对参与了该项目的第一批校长、教师、教练进行调查,并确定了成为一名资深教练必备的五个品质。

  1、教练擅长建立人际关系。

  卡托说:“教练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

  2、 的教练通常是学校的内部人士。

  这与建立人际关系有关,因为学校内部的人比外部的人更了解学校文化、同事和学生。他们可以更快地获得信任,并融入学习和工作中。

  3、教练必须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卡托说:“教学的重点是交流,教练必须得到来自教师的有效反馈。”教练还需要有效地与校长、教师、家长沟通。他是人际关系中的纽带。

  4、教练应该相信技术的力量。

  “一个人不需要有很棒的技术,但是他们需要相信,技术可以改变教与学。”卡托说。

  5、教练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

  当他有足够的课堂经验,就各种课堂情况提供建议时,他的工作就会变得更有效果。一个刚开始教书的人,无论对技术和学习有多渴望,都不具备成为资深教练的品质。

  Digital Promise对各级参与者(校长、教师和教练)进行的调查表明,这一项目能帮助学校不断改进。关于该项目第一年成果的报告《通过教学辅导培养强大的技术使用能力》(Fostering Powerful Uses of Technology through Instructional Coaching)指出:

  “我们的数据显示,在与 DLP 教练一起工作一年之后,教师们使用技术的频率越来越高,使用的方式也越来越独特。DLP 教师说,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中使用技术的人数显著增加 —— 换句话说,教师正在使用技术来支持他们正在教授的内容,以及改变教学的方式。年底,超过 80% 的教师一致认为,他们可以用技术来教授学生合作、创造力、交流、批判性思维,而且学生更擅长选择技术工具。”

  四DLP的特点是,校内技术教练可以从导师那里得到支持。导师是以前的老师或教练,他们一生都在执教。

  “2010年,我第一次一对一地使用ipad,我是单位 一个有设备的老师,我没有教练,头三个月都在以泪洗面,”导师詹妮·马吉拉在国际教育技术学会上代表DLP小组发言,“甚至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变得非常糟糕。”

  这正是DLP要为下一代教练和教师解决的问题。学校已经在技术上进行了投资,现在他们需要投资于教师的培训,使教师与技术密切的融合。但教练可能是一份孤独的职业 —— 在单位里没有人从事类似的工作。这就是导师的作用,导师给教练提供资源,所以导师也在成长。

  “我认为我们正在合作的教练,比那些没有被支持的教练更资深。”一位与DLP导师合作的教练希瑟·多德说。

  真正的辅导,就像伟大的教学一样,帮助学习者找到解决方案。多德说,她总是让她所培训的教师“停下来,解释一下,问些问题。” 教师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跳进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

  导师们在30多所学校与教练合作,他们扮演一个连接者的角色,在不同情况下与教练交流。DLP教练定期在网上与他们的导师以及其他教练交流。这是一个想法分享的时代,它让工作变得不那么孤独,并帮助每个人进步。不同地区的教练甚至开始参观彼此的学校,并亲自会面。

  反思是这个项目的另一个关键部分。教练要求教师们思考哪些是有效的,哪些不是,跟踪专门为DLP开发的教练仪表板上的进展。而且教练每周必须向导师提交反思,导师会给他们反馈和评论。

  “他们的学校正在发生大变化,技术的使用和发展速度方面远超过了我担任教练的头几年。”多德说。

  五动态学习项目的下一步是什么?

  卡托说:“我们已经证明了教练是如何和为什么能够成为教师进步的有力手段。现在,我们想弄清楚如何将其最重要的部分系统化,并加以扩展。”

  第二年,DLP与101所学校合作。参与的学校必须支付教练的薪水,DLP为导师提供的时间和训练场地,这是对教练技术整合的大力支持。

  虽然该项目对于公共教育系统的规模来说,仍然很小,但它可以帮助教练综合各项重要因素,以便给其他学校提供参考。虽然一名教练一次只能和10名教师一起工作一个周期,但他们一年可以经历四个周期。

  “教练说,第一年接受培训的教师,已经完成了培训任务,他们做得非常棒,” 多德说,“我们应该为他们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

  教练们面临着两个挑战:一是找时间去见他们指导的教师,二是做全职教练。虽然他们的工作地点不在教室里,却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导师时常向校长说明:教练们的时间十分紧张但分配却很合理。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