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年前暴增的专业 超半数本科院校已早早布局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已连续三年成为新增数量最多的专业,风头正劲。
而五年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还是“爆款”。
“爆款”专业争相布局
2018年初,教育部重磅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高校要主动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大数据正是其中之一。
2021年11月,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大数据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优化大数据学科专业设置。
不过早在2016年,我国本科院校已纷纷布局大数据人才培养。
2016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南大学成为首批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3所高校。
此后六年间,这一专业的备案数量共达到715个,也是近六年新增数量最多的专业。
从历年专业备案情况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2017—2019年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三年合计共新增584个。
也就是说,目前已开设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中,80%以上都在这个时间段备案成功。
但近两年该专业的备案数量已有明显下降。
从地区分布上看,山东(46个)、河南(44个)、湖北(42个)、广东(41个)的高校是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最多的四个省份。
但如果从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数量在本省本科院校中的占比来看,河南、内蒙古、吉林三地发力最猛,当地本科院校中超过3/4都已经开设这一专业。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专业被争相开设,在未来也可能存在毕业生供过于求的隐忧。所以高校需要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吸纳状况,以及培养质量能否满足岗位需求持续关注。
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学校覆盖了“双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以及民办本科院校。
147所“双一流”高校中有87所已开设了这个专业,占比达到60%;非“双一流”院校的该比例也达到了55%。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开设之初主要集中在综合类、工科类本科院校。
但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更广泛领域应用的深入,很多财经类、师范类、医学类、体育类,甚至语言类的高校也都开设了这个专业。
并且很多高校也都会在专业办学方向上注重结合本校特色与优势。
自2020年以来,长春工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这三所高校将该专业作为修业年限两年的“二学位”专业开设。
不知未来这是否会成为对大数据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专业“可工可理”,高校怎么
“数据科学”是一个很早就存在的学科,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使这个新专业具备了更强的交叉性。所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授予的学位也是“工学”“理学”兼有。
从各高校实际申报情况看,授予工学学位的专业数量明显更多,有556个,占到近八成,通常设在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
授予理学学位的专业共158个,通常设在数学与统计学院或经管学院。
并且在办学中,也有部分专业根据培养方向调整了学位授予门类。其中18个专业“由理转工”;“由工转理”的不多,只有3个。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则是同时设有工学、理学两个学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
我们知道,理学侧重理论研究,工学侧重技术应用。
如果授予学位不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培养上有哪些区别?
用下面这所大学作为实例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更清晰、直观。
上海财经大学在2017年同时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理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学)两个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理学)设在统计与管理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综合掌握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知识,能通过数据表象来理解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从事大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并把握实际经济金融运行或者商业运作规律的复合型数据科学人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学)设在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旨在培养“具有扎实数据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技术、现代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具备大数据平台搭建、数据分析与建模、数据处理技术能力,能胜任大数据分析、处理、开发和研究等领域工作,特别是能以富有创新意识的数据思维解决金融、商务、营销、运营管理等财经应用领域预测与决策问题的高端复合型科技人才”。
这两个专业的共同点是在培养方案设计中都非常重视数学基础,也都注重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的交叉。
不同点在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理学)更着重于“数据科学人才”的培养,其课程体系涵盖了大量与数据科学和统计学有关的课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学)更着重于“大数据技术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其课程体系涉及大量与大数据处理平台、大数据应用技术、大数据分析算法和大数据行业应用有关的课程。
“大数据专业家族”添丁进口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从无到有刚满7年,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但已有高校凭借高质量的专业建设入选“双万计划”,彰显专业实力。
据不完全统计,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已经获评 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
中央财经大学、河南大学、南昌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校的该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并且近年来为满足各领域产业发展对大数据相关人才需求,“大数据专业家族”也不断添丁进口。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5所高校率先开设了一个新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这一专业主要研究大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管理与治理方法,授予“管理学”学位,填补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空缺。
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182所。
职业院校也紧跟这股潮流。
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统计,目前职业本科已开设与大数据相关的专业5个,分别是大数据工程技术、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审计。
高职院校开设与大数据相关专业的有8个,分别是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审计、统计与大数据分析。
能够看出,职业院校目前开设的“大数据专业”主要集中在财经商贸大类专业。这也反映出为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商贸、财会岗位用人要求,职业教育相关人才培养正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
人才缺口巨大,新专业能否培养“适配”毕业生?
大数据产业迅猛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人才需求增长。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7年11月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到2025年将达到200万。
2020年,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也指出,未来5年,大数据行业的人才需求将保持30%~40%的增速,总量在2000万人左右。
巨大的人才缺口令企业纷纷用高薪聘请大数据人才。似乎和大数据相关的岗位都是“金饭碗”。
《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在应届本科生从事的高薪专业中,“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近三年始终位列前十。
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从事该职业群体初始薪资可达7309元,高出本科平均薪资(5833元)1476元。
大数据相关就业岗位薪资高、就业前景好也让与之相关专业成为每年报考热点。
“大数据技术”更是连续三年挤进《百度热搜·高考大数据》榜单前5位。
不过面对一个新兴专业,也会有部分人担心新专业建设尚不成熟,就业前景也不十分明朗。
大数据专业好学吗?有前途吗?推荐吗?会不会看似高大上实为“新天坑”?
要打消社会上此类疑问,来自“就业市场”的直接反馈将会是对专业培养质量的最好回应。
随着各大高校的大数据相关专业毕业生陆续走出校门,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