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职业学校成香饽饽 开学校是一门好生意吗?
继上一篇《新职教法22条学习笔记》,我们再次对新职业教育、对开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商业效率等,进行深度拆解。
桃李一家之言,兼听则明。
以年为单位,陪伴教育圈创业者。相信国策,相信市场,相信未来,做好一道微光。
01.
顺势。
中国人做啥事儿都讲究名正言顺。
新《职业教育法》,将于5月1日起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明确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
这就是势,一个月内,很多职业学校成为了香饽饽。
很多上市公司,为了羸弱的股价,也纷纷品宣,入场职业教育。
02.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1985年,《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倡各单位和部门自办、联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倡导部门、地方之间联合办学。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表示,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事实上,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一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式各样的职业教育学校存在,耳熟能详的有「新东方烹饪学校」、「嵩山塔沟武术学校」、「沙宣美容美发学校」…
图源:新东方烹饪教育官网03.
今年,这一回有两点不一样:
一是,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的位置,这是百年大计,后续公立系统,应该会有成建制的动作。
二是,非常明确的指出,鼓励企业以各种形式各种姿势,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生态中来,甚至细化了合作方式、利益分配、课程、招生、就业等等,新法里用了9处“鼓励”、23处“应当”和4处“必须”。(建议去看新法原文)
这不仅仅是动真格的,而且是科学系统地在推进。
要永远相信组织的能量。
04.
当然,桃李主要关注企业的动能,从市场化角度来理解,为什么大家都热衷搞职业教育。
企业PR稿里,提的最多的两个词,一个是「产教融合」,一个是「校企合作」。
这里面主要有两类角色:一类是搞职业教育的培训公司,一类是实打实的有定向人才需求的企业。
05.
一类,本身就干职业教育培训公司。
比如,从2005年,就开始与高校的合作的达内教育,通过联合就业实训、共建特色班、共建专业、共建学院等多元化方式,目前已经与全国12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比如,深耕在这个领域多年的慧科集团,常州大学与慧科的校企合作项目入选校企协同育人项目优秀案例,威海职业学院入选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
比如,中公教育在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等地,与多所本科、大专、中专学校开展合作,并且成立全资子公司独立运行职教事业部。
更不用提那么多K12培训公司转型,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
一类,有实打实和高校合作需求的企业。
比如,猎豹移动联合浙江理工大学,共同举办工信部人工智能领域-机器学习算法研发工程师培训认证,并与人社部参与编写岗位标准。
比如,辛选教育与大连金普新区签订了一份合约,建设一所职业学校,投资金额达7亿元,每年将培养出近万名数字经济人才。
比如,天下秀已经深度触达213所院校、签约合作40所院校、2家头部教育企业,累计培养在校专业学生2000余人,未来还会开展产业学院共建、人才基地共建等校企深度合作项目。
比如,小鹏汽车与肇庆市技师学院,于2022年4月共同签订了首份校企合作协议,瞄准汽车智能制造和自动驾驶数据标注方向,双方未来将共同培养近800名学生,打造10余个小鹏特色订单班。
从源头影响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生态战略的一部分。
07.
为什么国家这么鼓励企业入场?
答案很简单:
其一,职业教育的类目实在太多了,古话说“365行,行行出状元”,现代社会最少也有“3650行”之多,隔行如隔山,自上而下的硬性教育管理模式,很难行得通。尤其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元宇宙、机器人编程等等,需要大量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其二,民营经济有它效率高的特质,只要监管引导到位,民营教育也能够成为公立教育的有效补充,耦合性还是大于对抗性的。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实在就业压力太大,仅2021年就有千万级的毕业生,需要更多的企业前置介入,才能更合理有效的吸收转化。
08.
为什么企业这么积极跑步入场?
答案也简单:
这是一门算得清楚的账。
传统的职业培训模式,面临巨大的经营性问题,比如招生成本过高、复购低、客单价低、不好扩科等等,能做出稳定毛利模型的公司,微乎其微。
如果说职业培训是游击战,那么职业学校更像是阵地战。
通过建校招生的形式,不仅家长信任成本低,获客成本大幅降低,而且跨度1-2-3-4年职教期,会有非常稳定的学费收入,以及学生在校生活的消费,从生意模型上,职业学校要比职业培训稳定的多。
况且,还有一部分国家相关职业教育的课题经费、项目经费、专项经费等,也是合法合理的收入来源。
09.
为什么学校这么乐意企业参与?
答案更简单:
过去的职业教育学校,多数都还是填鸭式教学,纯学历式过场教育。
学校相对封闭,课程相对陈旧,教学质量相对粗糙,这导致了学校并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岗位,甚至还需要再就业培训,这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长期以往,也降低了职业教育在社会大众心里的公信力和认可度,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现在,允许学校让企业参与到系统中来,甚至成为主力,共同努力将孩子“养大”,能够使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更接地气,其结果也更符合家长预期。
10.
绝佳!多种合作分钱模式。
类别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含技工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专科、本科);
类别来看:就业前培训、学徒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
方式来看:单独举办、联合举办、承包承办、委托办学。
各级政府可以:采购采买服务、助学贷款贴息、奖助学金等方式支持。
对优秀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按照规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
堪称史上对企业家,最Nice的教育法律条款。
说了这么多优点,既然是市场经济,也不能回避,时代大浪下的一些砂砾,毕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桃李财经也总结了十大难题,和行业共同探讨。
11.
问题1:社会偏见
过去数十年积累的问题,社会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认为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毕业出来就是进工厂当工人,缺乏“荣誉感”,不如公务员、进国企有面子。虽然从法律层面上,校企合作不再低人一等,但观念的改变需要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个过程,需要坚定原则不动摇,反复对社会进行正向的教育,直至真正的两种教育方式的公平。
12.
问题2: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中公教育职教负责人曾谈到,此前赛道是比较粗放松散状态,产教双方的利益诉求存在错位,参与各方都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学校与企业界深度“融合”的内驱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
作为两个特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系统,双方在惯性思维框架内,难以实现深度融合。实际上现在谈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内涵上往往交织在一起,到底哪些属于产教融合的领域,哪些属于校企合作的领域,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目前来看,这条融合路还需要很多磨砺,才能出现标准共识。
13.
问题3:产城融合
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地域性更加明显,招生半径和就业半径,相对更具象。
此刻,全国各城市的产业正在高速蝶变升级,职业教育学校的投入周期长,能否与本地城市的产业定位、产业优势形成互补,是学校立项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相关单位对学校支持力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理论上来说,一所优秀的职业教育学校,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产业动能,成为最确定性的产业优势,如同宁德时代对宁德地级市的价值。
目前,还没有看到类似案例,很期待。
问题4:类目太多
随便举例:家庭教育指导、IT技术、大健康类、设计/3D建模/原画插画、影视后期/剪辑、电商网站经营、读书写作、心理学/心里色彩类、剧本创作、投资理财、直播/主播、语言培训/财会金融、教师资格、公考求职、建筑工程/艺术创作(美术/声乐/书法等)、摄影摄像、艺术培训(茶艺/调酒等)…
按照不同维度分类的职业教育,类目有说400多种的,有说1000多种的,因为社会需求一直在动态变化,每年都会涌现大量的新型就业岗位,事实上这个数字可能会更高。
那就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创办、转型、升级、开源等,提出了很高的挑战,既不能一成不变,又不能天天变化,这里面的折中平衡,很考验对市场的敏感度。
15.
问题5:师资厚度和教学体系
如上,无论是职业培训机构,还是有实体业务的企业,在真的转型开一所职业教育学校时候,都会遇到真正的师资和教学问题。
这背后包括:师资人才的储备、课程体系的打磨、产学研的配合、教学模式的进化等等。毕竟不是短周期的培训,或者纯市场化的销售研发。
教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这些学生最黄金的人生岁月,不能随随便便误人子弟。
16.
问题6:生源质量
到目前为止,社会的主要心智标准,还是优秀的学生上高中念本科的路径,真正到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往往都是初高中成绩掉队的孩子,如何针对这些学生,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基础文化课能力,一方面因势利导激发他们在职业端的优势。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难题,需要不断地实验得出优质教学的结论。
17.
问题7:规模挑战
民营企业入场职业学校,不可避免地会才采用规模性扩张模式,一校多专业,一地多校,多地多校,全国连锁等等,都是可能试错的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过往相对偏于保守的单校模式,或者纯企业的KPI式管理风格,其中的管理经验未必能够复用,这也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
18.
问题8:解决就业
动辄万人规模的职业教育学校人才输出,单一某家公司是很难完全消化的,如何联合更多企业及机构能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那从结果倒推,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企业分配制度、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实习机制等等,这些也都是复杂问题。
问题9:商业效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民营企业入场职业教育,从品宣、获客、招生、师资供给、师资培训、校园建设、基础设施等等方面,都是巨大的资本投入,而学校的商业效率虽然稳定,但是不可能像纯企业一样超高利润。
即使有利润,也还有多方股东参与利益分红,实际的商业回报是偏低的,而且周期相对较长。
超规模的职业学校在资本市场,上市案例也很鲜见,还没有形成商业动能。
教育的本质是公益性事业,开学校也许是一门好生意,也许不是一门好生意,至少初心不能把它定义为一门好生意。
20.
问题10:资本流动性
如上种种因素,导致目前最为冷淡的,其实是资本市场。
到目前为止,那么多利好因素下,实际获得融资的职业教育公司,无论数量还是金额都是有限的,远不如预期。
资本啊,跑得是真快,躺得是够平。
21.
职业教育不是培训,职业教育就是教育。
特别想点到这点。
今天,有数万家K12培训公司,正在转型职业教育的路上,其中包括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作业帮、网易有道、高途、中公等等,上一个周期的巨头公司。
但是,职业教育不是培训,它就是实打实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学校,担负着育人育智育德的社会使命。
培训和教育,始终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教育比培训,要有更严谨严肃的态度。
22.
真正的长期主义。
哪怕各环节统统推进顺利,开一所学校的成果,也需要3-4年后才能显现;再有一个周期验证,才敢真正的规模化运作。
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以年为单位考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