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调查显示:留学生回国求职意愿日益加强 2021年海归青睐这些行业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持续提升,海归回国的意愿进一步加强。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1回国求职留学生数量保持疫情后高位,回国意愿增强已是趋势。从具体行业来看,教培业海归岗位减少,IT互联网、商业服务需求扩张,更多海归流向能源、制造等实体产业。
回国求职留学生数量保持高位
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总人数同比增长33.9%,其中应届留学生人数猛增67.3%。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总人数及应届留学生人数均与2020年基本持平,前者同比下降0.5%,后者增长0.5%。可见海归回国发展意愿增强已是趋势,并未随着疫情稳定而下降。
2021年回国求职的应届留学生人数与2020年持平,具体看留学国家分布,英国占比 ,为37.7%,其次是澳大利亚(23.5%)和美国(11.1%)。从同比增速来看,2021年来自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应届留学生人数同比下降,来自新加坡的留学生人数涨幅高达80.9%。
从企业招聘需求来观察,平台数据显示,近几年国内海归优先的职位数持续减少,2019年、2020年、2021年的同比增幅分别为-25.4%、-23.5%、-0.4%。回国求职海归人数增多、海归优先职位减少,一增一减使得海归在国内的求职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83.1%的海归认为在国内求职难度提高,提高的第一原因是“回国海归增多,竞争加大”(占比64%),第二原因是“国内企业对海归偏好减弱”(占比39.5%)。
不过从2021年来看,海归优先职位数及求职人数均与2020年持平,因此整体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2021受访的海归中,有49.9%的海归认为自己的留学收获基本符合预期,与2020的比例持平。有14.1%的海归表示高于自己的预期,较2020年相比下降了近6个百分比。而表示低于预期的比列提高了4个百分点,远低于预期的比列也增加了2.5个百分点。随着国内外教育水平差距的缩小,以及海归光环减弱,海归群体感受到的留学收获也开始打折扣。
教培业海归岗位减少
行业分布方面,文体教育行业海归优先职位占比 ,为34.9%。IT互联网、商业服务、金融业对海归的需求量也较大,海归优先职位分别占19.3%、13%、11.3%。
同比来看,受“双减”政策影响,2021年教培业招聘需求骤降,文体教育行业的海归优先职位同比减少13.1%。相对而言,IT互联网、商业服务行业海归岗位均同比增长15%以上,对正在求职的海归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与行业分布一致,海归需求较大的职业以语言培训、留学辅导、教务管理等教培类岗位为主,占比均在5%以上。招聘需求前20的职业还包括翻译、市场/品牌推广、银行及金融服务、商务、运营等。
而随着留学市场回暖,2021年留学辅导岗位的海归需求同比猛增87.6%。留学辅导主要负责选校定位、文书撰写、申请递交等环节,海归凭借经验和语言优势更受欢迎。市场、运营类岗位对海归人才的需求也大幅上涨,业务运营、电商运营、新媒体运营岗位招聘海归数量增幅均在50%以上。语言培训、教务管理、中小学课程辅导等教培类岗位则均同比下降15%以上。
2021年向能源|矿产|环保、生产|加工|制造、政府|非盈利机构(以学术科研为主)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数同比增幅位居前三,分别增长11.3%、6.7%、4.2%,越来越多海归投身实体产业及学术科研。
相较而言,文化娱乐、金融业、生活服务、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收到的海归投递同比下降,文体教育(以教培为主)行业受“双减”影响,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也下降。可见当前海归在产业选择上有脱虚向实的趋势。
岗位招聘薪酬2021年达13719元/月
企业类型方面,2021年向国企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数同比增长3.7%,向上市公司投递的海归人数同比增加5%。而向民营企业投递简历的人数同比下降5%。上市公司平台大,晋升机会多,工资更高,受到越来越多海归青睐。
求稳心态在海归群体也有凸显,近期调研数据显示,3成留学生期望进入国企就业,59%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考公热”,其中38.3%认为“考公热”近两年明显升温。
从海归优先职位平均招聘薪酬与全平台职位平均月薪对比来看,海归优先职位的平均招聘薪酬连续三年走高,2021年达13719元/月,高出全平台职位平均月薪(9364元)46.5%。增速来看,2020年及2021年海归优先职位平均薪酬同比涨幅分别为7.3%和8.9%,均高于全平台职位(2.1%和7.5%)。
关于回国求职看重的条件,2021年留学生依然最看重“薪酬福利”,占比71.6%,与2020年持平。37.2%留学生关注企业发展前景,这一比例比2020年提高2个百分点。
此外,留学生对“工作内容是否感兴趣”、“工作与生活是否能平衡”,“通勤时间”这三个因素的关注度比2020年提高,可见在薪酬之外,他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体验及与生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