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子们、雪花……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背后的人文与科技
“开幕式太美了”“中国元素满满”“这就是文化自信”“太浪漫了”……网友们纷纷发出赞叹。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刷屏了,多个有关“北京冬奥”的话题登上网络热搜。
这场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每一帧画面都很精美,背后也蕴藏着许多巧思和感动,也能看到人文教育与黑科技的碰撞。
在开幕式上的演员有90%为在校生,其中还有很多演员是孩子。有吹小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的北京孩子,有来自河北保定阜平的孩子演唱《奥林匹克圣歌》,有在《千万雪花》起舞的北京的小朋友们,还有《未来的冠军》短片中正在进行滑冰滑雪运动的萌宝……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朋友汇聚在这一个大舞台上,素质教育在这里被拉平。
在这个舞台上,自然少不了“黑科技”,这次运用到了人工智能、AR、裸眼3D等多种技术。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透过开幕式能体会到许多深层次的不同,也彰显出了科技与理念的进步。
01
用孩子阐述变化与未来
在这场开幕式,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孩子,他们或生动活泼,或纯真浪漫,或萌萌可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对孩子的选择上,导演张艺谋有着自己的思考。
《奥林匹克圣歌》的小演唱者们穿着虎年的衣服,戴上河北民间艺术家设计的“虎头帽”,用自信演唱出了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一奥运理念的理解。
实际上,这个节目本来要选择全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一起演唱,最终却选择了大山里的孩子们,他们来自河北保定阜平县。根据新华社报道,张艺谋认为,“中国的孩子、山区的孩子跟过去不一样了。山区的孩子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这说明了一切。”
可以说,选择阜平县的孩子们有着非常独特的意义。
因为本届冬奥会在河北设有赛区,张艺谋团队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太行山。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北部东麓,一度被称作老区、山区、贫困区“三区合一”。阜平县离首都北京约270公里,曾经是国家级的贫困县。2012年12月29日,中国脱贫攻坚的进军令正是从这里发出。2020年2月全县脱贫,也正是这一年,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阜平县的这些孩子正好会唱歌,这也有一些渊源。
为全世界歌唱《奥林匹克圣歌》这支合唱团叫马兰花合唱团,一共44名孩子,他们来自阜平5所山区小学,分别是阜平县城南庄镇八一学校、石猴小学、井沟小学、大岸底小学、马兰小学,其中,最大的孩子11岁,最小的孩子5岁。
这些孩子跟音乐结缘离不开北京退休警察邓小岚的努力,早在20世纪40年代,她的父亲邓拓曾在马兰村开办《晋察冀日报》,她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
2003年,北京退休警察邓小岚和原《晋察冀日报》的老人一起来到马兰村给烈士扫墓,碰巧遇见了同样在扫墓的孩子,发现马兰村的小孩连一首歌都不会唱,邓小岚自此在阜平展开音乐教育,近20年来在北京阜平之间往返。后来,阜平县还吸引了北京崇文小学特级音乐教师付宝环等人在此支教。
阜平县的这些孩子这是第一次来到北京,之前也没有大型舞台经验。从乐谱到会唱这首歌再到学会希腊语的歌词,孩子们经过了近4个月的练习。
“要让泥土的芳香登上大雅之堂。”张艺谋一再对导演团队强调。这背后表达了在走向世界美好未来的过程中,一个孩子都不能掉队。
与《奥林匹克圣歌》表演者不同的是,表演《千万雪花》的小朋友们均来自北京,有北京爱乐合唱团、景山学校、中关村第二小学、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小学、五路通小学、北京舞蹈学院附小等11所学校的约500名孩子。
不像北京2008年奥运会那样的人海战术和整齐划一,这次,导演团队更注重体现孩子们“自由徜徉”的状态。这个表演,第一次使用了大规模的动作捕捉,让孩子们脚下绽放出实时互动的闪亮的雪花。他们踩着雪花玩耍,像在打雪仗一样,自由、浪漫、可爱、温暖……
“这是整场开幕式中最打动我的部分。”张艺谋如是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节目一个表演团队来自山区,他们展示了农村孩子音乐素养;一个表演团队来自城市,他们展示了城市孩子的积极昂扬。他们背后是社会、家庭和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从他们身上能看到教育的传承,也能看到中国的未来。
而萌娃们滑冰滑雪的短片直接命名为《未来的冠军》,开幕式外拍短片组负责人李志伟解释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要从娃娃抓起,冠军将在萌娃中诞生,所以这部短片片名就叫‘未来的冠军’。”这组被网友们戏称短片为“萌娃冰墩墩合辑”,这让人倍感亲切,也在那一瞬间提升了对体育的热情。
02
一朵雪花如何贯穿始终?
如果给这个开幕式另外命名,它或许可以叫《一朵雪花的故事》,可以看到,一朵雪花贯穿开幕式的始终。
张艺谋介绍说,本次开幕式从设计之初就确定,不再过多呈现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因为2008年奥运会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而这次希望从展示“我”变为展示“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这样人类共同的情感,描绘今天的新时代。
在开幕式中,这朵雪花就是一条串线。为展示雪花各式各样的飘动,各种“黑科技”自然地融入到其中。
担任开幕式视效总监的王志鸥透露,开幕式上,观众会看到人工智能、AR、裸眼3D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整个鸟巢超大地屏将首次实现全LED影像,以取代传统的地屏投影,画质达到16K。
有一幕是,AR(增强现实)雪花在地球的映衬下同步下落汇聚,象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雪花遨游天际,最终飞回地屏中心。在万众瞩目下,一个含有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长约15米的雪花形火种装置缓缓升起。
此外,开场的高空特效焰火“立春”和花束特效“SPRING”、以及巨大“迎客松”、奥运五环破冰而出等舞台效果的呈现,背后均有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技术支撑。
“我们通过三维仿真技术,模拟出冬奥会开幕式全流程,对演员、灯光、音乐、烟花、奥运火炬,甚至转播机位等全要素进行全方位‘排兵布阵’。这个平台相当于电影预演系统,帮助导演团队等直观了解开幕式的整体效果。”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团队负责人、北理工计算机学院丁刚毅教授说道。
在《千万雪花》的表演中,孩子们踩的一朵一朵雪花,像星空一样,简直像《冰雪奇缘》中的艾莎一样拥有魔法。这背后的“魔法”就是科技。
在解密《千万雪花》的表演时,张艺谋说:“全世界从来没有在这么大的场地上用人工智能和AR技术。每一个人都动态捕捉和实时互动。”
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的马少典向《新京报》解释,“AI实时视频特效”是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其中包括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例如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游戏引擎与图像合成技术;也依赖于各类成熟的综合技术,包括图像采集、网络通信等等。
这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图像进行识别,“通俗来讲,面向需要扫描的区域架一台摄像机,将它拍摄到的图像通过AI系统进行实时分析,判定人的坐标。”
通过AI进行识别后,要靠算法按照事先设置的规则进行实时渲染,最后生成画面。
在AI实时视频特效技术辅助下,演员得以在场地上自由发挥。“演员可以不按照预设路线运动,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和自由度。”
相比于2008年,科技有了巨大的进步。张艺谋对北京日报等媒体感慨:“2008年,也许我们还不敢这么做。当我们有很多期望和寄托时,我们通常不敢任由孩子们表现,不敢这么放松、不演、不编排。而现在,我们共同呈现了一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节目,作为过程的亲历者,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文化自信是多么重要。”
在这场开幕式,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背后都有不着痕迹的科技元素,正如张艺谋所想表现的那样:“手法或者视觉效果偏一点现当代,非常有现代艺术的感觉,时尚化,年轻一点,有活力,有科技含量,但是又不炫技,又特别好看。”
人文教育与科技交相辉映,和世界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