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雪狼精神到土猪哲学 我们的教育要把人当作人来看待
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今天我们再讨论一个关于衡水中学的话题,就是关于 的“土猪拱白菜”的演讲。我们来讨论一下衡水中学输出的是什么价值观。
我们的教育要把人当作人来看待
关于这个轰动一时的演讲,也有很多人为它辩护——这么 的孩子能够称之为“考试机器”吗?为什么衡水中学总是不断地被污名化?总是攻击那些不顾一切努力读书的少年?而且认为对衡水中学的批评,批评者都有一种自以为是的人文主义的优越感等等。
那么,我们认为无论是演讲的张同学还是衡水中学的学生,他们是没有错的,他们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血汗在奋斗在读书,争取有一个好的结果,千百年来中国的青少年都在这么一个过程当中。但是,他的演讲本身是有错的,是错在他背后的大人,错在演讲的价值观。我们都深信这 不是张同学的个人作品,而是一个学校的对外宣传,问题也正在于这里。
很多人非常震惊于张同学“咬牙切齿”“充满仇恨”的状态——这难道是教育应有的状态,是我们的教育应该传递的价值吗?在“土猪拱白菜”这么一种比较低俗的比喻当中,透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显然对这个演讲的批评,并不是来自于一种歧视或者优越感,而是对教育异化的后果感到的震惊和担忧。如果我们受过教育能够进入好大学的青年,他内在的价值观是这样的,这件事情本身是特别令人担忧的。
有一个自由教师说得好,他说,人还是要有些理想的,而不是要成为一头去拱白菜的猪。其实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分野,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不是把人当作人来看待,是不是把同学当作人来看待,是不是把他人当做人来看待。当你把自己定义成是一只土猪的时候,其实你的世界、你的理想就变成了一个更大的猪圈,这就是离好的教育理想十万八千里。
从“雪狼精神”到“土猪哲学”
早年的时候,衡水中学的学校文化提倡的是一种叫“雪狼精神”。“雪狼精神”怎么表达,叫“今日疯狂,明日辉煌”,所以他们用不断的宣示,类似于传销洗脑的方式来灌输这种成功哲学,鼓吹不惜代价的自我奋斗。后来就出现了很多走向全国的口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等。像这种口号它所透露的价值,既是不尊重自己的,也是违背团结、互助、合作这样的基本价值观的,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相差很远的。
而“土猪哲学”特别令人不齿的原因,是它充满了一种自卑和仇恨。有人说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令人感到不寒而栗,它把我们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转化成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所谓农村人对城市人的仇恨和对立,这个事情是非常可怕的,也是非常错误的。
有人说不就是一场考试吗,高考并不需要如此的你死我活。衡水中学给学生灌输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上大学也只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上了大学怎么办,大学毕业了怎么办……这些才是对农村学生真正的挑战和考验。而在这种极端应试的模式当中,我们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能够走得更远,能够终身受益的营养和帮助呢?我们不但没有提供这种有益于他走得更远的燃料和营养,而且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仇恨和对立的种子,这个后果是不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呢?
有一个学者说得很好,教育不需要假想敌,真正的敌人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战胜了一切;读书不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使得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平和、有力量的人,这才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个真正的目标。
告别应试教育、告别超级中学,是重要的改革目标
通过对衡中输出的价值观的讨论,其实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对高考这件事情做全新的思考——在恢复高考40多年以后,我们今天究竟如何来看待高考?因为张同学的演讲是有一个命题叫“高考改命”,就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所以它就为这种残酷的应试模式赋予了一种合理性。
其实我们还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的,在恢复高考制度40多年以后,今天我们的高考录取率平均已经达到了90%以上,高中的毛入学率平均达到了54.4%,也就是说18 - 21岁的人群当中有近54.4%的人正在大学学习,所以跟40多年以前高考改命的命题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同龄人可能不是通过高考改命的,而是通过城市化,通过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他们也实现了自己社会阶层的提升。
作家叶开写了一篇文章,他说“我不感谢高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就被关在教室里,一天十几个小时闷头写作业,一直到十二年级,到高中已经精疲力尽、生无可恋了,为什么要感谢高考呢?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对一个青年学生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叶开说,“一只肉猪难道要感谢关押它的铁笼吗”?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应试考试,我们会长得更好、更快乐、更健康。
当然这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反思高考,但是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告别应试教育、告别超级中学,这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应该是我们重要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