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花四年考入耶鲁却用了十年才走出它带来的迷茫 成长之路并不顺利
教育研究者江学勤少时移民加拿大,成长之路并不顺利,于是立志考上藤校,改变命运。耶鲁毕业后,他顺利成为文化精英却陷入迷茫。走出精英圈,他意识到顶尖大学与它的选拔机制只强调外部驱动,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安全感,而后者其实更重要。近日,江学勤接受外滩教育专访,分享他的思考,或对正在参与中国教育内卷的我们有所启发。
2020年,内卷已经是个热词,当时朋友圈有人发言,“谁再说内卷我要吐了”。
2021年,居然还是逃不开内卷。这个词和它所描述的现象,在过去的一年中变得更加缠绕,愈发将你我束缚其中。
为什么我们无法逃离?前段时间有媒体文章分析得好,内卷本质上是个体理性导致的。
小目标可能是希望孩子进入好的小学、中学、大学,往大了说,若是输了其中一个环节,就可能阶层下滑。
和内卷配套的有一个词,“上岸”,若是进入了心仪的学校,就会表述成“某某学校上岸了”。非常精妙,处于内卷之中,就如同身处急流,紧张、失序,只有上岸,才能带来安全感。
因此,参与内卷的底层动力就是寻求这种安全感。
然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全球教师奖评委、深圳中学和北大附中国际项目的创始人江学勤却说:内卷只会卷走你的安全感。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江学勤
这不是教育专家的空谈。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北美教育内卷就已经开始了,江学勤本人就是北美教育内卷的赢家与输家。
说赢家,江学勤在加拿大长大,高中靠着个人努力进入耶鲁,毕业后就给美国主流媒体写文章,一路打怪,升级为标准的文化精英。说输家,耶鲁的教育又长时间地让他陷入迷茫与自我怀疑。
花四年走入耶鲁,却用了十年才走出耶鲁。
他把他的思考写入《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一书,近日刚刚出版,借此机会,外滩君与他进行了对话。
作为耶鲁毕业生,必须立刻成功
一度,江学勤认为耶鲁是一切的答案。
他六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境况不算好,也不受老师喜爱,父母 的期望就是长大后“不要像父亲一样在洗盘子的时候毁掉腰背,不像母亲一样在缝衣服的时候毁掉眼睛。”
九年级时,因为代课老师的启发,江学勤突然看到了考上名校、逃离原本生活的可能性。
江学勤很聪明,而且努力。四年的时间,他把自己精准打造成一个标准的耶鲁候选人:高智商、领导力强、充满人格力量。
他转学到加拿大最好的公立学校,选最难的课,做校报编辑、进入足球校队,从家到学校的地铁上,他读《纽约客》和《大西洋月刊》,中午也不休息,做SAT模拟题,每天睡四小时。
1995年,他成功跨入了耶鲁校门。然而,他迅速发现,他的努力不过引导他走进了一个更大的竞技场。
他需要再一次突围。江学勤回忆说,在进入耶鲁后,“我钻研最深奥的书籍,面对了最苛刻的教授,并且发展出了高度的分析智能(analytical intelligence)——这让我得了不少奖,也备受教授们的赞许。1999年大学毕业之后,我心中确信在耶鲁教育的武装下,我能够征服全世界。”
即使在外人看来,江学勤过得不错,彼时他出于教育理想,来到中国,在北京最好的学校教书,同时给一些美国主流媒体写文章,他也不能满意。
因为,一名耶鲁毕业生,必须立刻成功,因此,当他没能出版自己的书、没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时候,就陷入了深深的沮丧。
”我感到迷茫、愤怒,并对这个世界困惑不已。我从一个职业跳到另一个职业,从未安稳,最终在快30岁时陷入了严重的抑郁。”江学勤回忆道。
赢了外部评价,就失去了安全感
江学勤不是 迷茫的那个。
有一次,江学勤和两位朋友聊天,一位来自耶鲁,另一位来自哈佛。他们谈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校有好多都梦想成为诗人的朋友,但是写了一两年没有成名就很快放弃了。不过,另一些非顶尖大学的朋友还一直热爱并保持写诗的习惯。
后来他们分析,“名校毕业生太在意外部评价,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认可和成功就会选择放弃,其他人出于内在动机,仍然保持对写诗的热爱,就能继续坚持,投入地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奋斗。”
外部压力杀死了内部动机。
同时,要进入顶尖大学,就必须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外部评价,比如,分数、比赛名次、艺术考级、体育技能等等。所谓教育内卷,卷的就是外部评价。
而成功突围的名校毕业生,在一次又一次赢得外部评价后,已经习惯于依赖他们来看待自己了。
这种自我认知的副作用就是失去安全感。
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卡罗尔·德韦克,哥伦比亚本科,耶鲁博士。 学霸,也总是被不安与自我怀疑困扰。
从小到大,她一直是老师们的宠儿。他们这样夸奖她:“你真聪明!”“你做的真快!”“你做得毫不费力!”
虽然得到了老师们的表扬,但德威克一点都不开心,反而感到害怕和紧张。
她说,“最可怕的想法是我本平凡,因为我需要证明自己。别人的每一句评语、每一个眼光都意义非凡,都影响了我的智力分数、魅力分数和受欢迎程度。”
失去安全感意味着什么?
德威克发现,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有四种表现:
1. 避免挑战,害怕暴露自己不聪明
2. 遇到挫折,会情绪失控,轻易放弃
3. 难以接纳他人的建议和批评,拒绝承认失败,拒绝接受批评
4. 嫉恨在某项活动上比自己强的人,会设法欺骗、伤害对手、而且无法为他人的成功感到高兴
大量调查和研究表明,安全感和终身学习、创造力、成长型思维、情绪管理、情商/同理心、内在动机等密不可分。因此,拥有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功。
而缺乏安全感则让你害怕失败、轻言放弃,因此很难在真实的世界里持久地成功。
如何知道你是否有安全感?不妨看看江学勤给出的问题: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人理解你,相信你,并无条件地爱你?
陌生人是否喜欢与你见面,并与你共度时光?
你相信周围的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吗?
你相信这个世界是一个好的、公正的、公平的地方,而且你可以努力来取得成功?
你能看到你认识的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吗?
菜小不是坑,而是多样性的宝藏
迷茫期,江学勤回到了加拿大。学习唱歌、弹琴、弹低音吉他、上驾驶学校、烹饪学校、戏剧学校,尝试跑酷、攀岩、巴西柔术、crossfit、瑜伽、冥想、木工、摄影甚至有机种植。
以前江学勤从来不做饭,但他自信自己能用一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厨师。毕竟,他是耶鲁毕业,还会背济慈呢。
然而,耶鲁没有帮他赢得好运,交作业的课上,当他端出自己做的菜时,老师“瞥了一眼我做老了的牛肉和油腻的鸡汤,然后双手交叉,摇头说,“我可不会吃这个”。
江学勤的同学里有个18岁的女孩,真心热爱烹饪,每天早上4点起床锻炼,然后去餐饮公司上班,朝八晚五。然后骑车来烹饪学校上课,从晚上六点到十点。她不追寻金钱与名望,只想做出更好的菜。
“我用一年的时间尝试很多从没有参加过的活动,无论是是烹饪课、巴西柔术、攀岩或者脱口秀,我都遇到很多 的年轻人,他们纯粹为了自己的内在动机而发奋努力学习。所以才慢慢发现社会是非常多元化与精彩的,而以前自己的看法非常狭隘和偏激。”江学勤回忆说。
事实上,最近一年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摇号、公民同招、名额到校,也是在多样性上做努力。
住房和城市建设研究专家陈杰,此前接受媒体采访,他说,“学生应该早早地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学习和不同背景的人融洽相处。把不同的学生放在一起,其实就是构建了一个模拟社会。当学生多样化之后,他们会找到各自差异化的定位,容易形成相对宽松的环境氛围,舒缓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
从江学勤的经验来看,这个推想早已在成都得到了确证。
成都老百姓很满意他们的公立教育,有统计数据显示,家长的满意度可以达到90%以上。这也是教育部认为公办教育均衡化做得很好的城市。成都的大部分学校欢迎所有的学生,而不是最好的学生。
江学勤在书中讲述了同辉学校的例子。这是一所服务于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公立学校,而且他们尽量帮助自闭症的孩子随班就读。
他观察到六年级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上课却表现很好。语文老师很了解他的长处,在课上让他背诗,而不是分析诗词。他不太流利,却非常自信。
他的同学们告诉江,这位自闭症同学的存在,让他们打开了自己的视野,教会了他们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并且感恩自己的长处。
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教育改革,优质资源从头部学校释放,加上学校生源的丰富化,内卷时代家长们避之不及的“菜小”与“坑校”,可能真的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江学勤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了北美精英教育的局限性,他意识到,中国的教育改革不能走上这条老路。而成都,则让他看到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教育模型:强调安全感、幸福感、赋予每个孩子成功力量。
“建设创造性的学校并不仅仅是未来给所有儿童带来更好的未来,甚至也不仅仅是为了建造公平的社会,其终极目的是保存我们的人性。”江学勤说。
附:江学勤给家长们的建议
有三句话,应该试着每天说一次:
1. "我不知道--也许你可以告诉我。"
2. "我很抱歉--我犯了一个错误。"
3. "我需要你的帮助。"
另外,在和孩子们说话时,这里有三个简单的提示要记住。
1. 始终保持平静均匀的语气--千万不要生气或发脾气。
2. 始终保持对话--确保儿童/学生能够做出回应。
3. 笑--笑声可以加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