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青睐“弱势学生”或许会成为美国名校未来趋势
《纽约时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名为《哪4种学生最容易进哈佛》。文中提到的两类“优势申请人”特别引人瞩目——
来自“匮乏乡村”(sparse county)的学生;
克服了某些障碍的人。
实际上,美国其他不少名校,虽然面上不一定明说,但也都遵循了类似的录取标准。
再加上去年广受中产父母特别是华裔父母们诟病的SAT“逆境分”(adversity score)的推行——当然最后因为争议被取消了——但美国名校在录取的过程中,肯定是会考虑申请人的家庭背景是不是艰苦,社区环境是不是糟糕,以及人种是否属于黑人和西裔等群体……所谓“越弱势,越加分”。
美国名校为什么会特别喜欢“弱势群体”呢?
大概是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不可否认,从艰苦环境下走出来的孩子,确实有更加坚毅的品质。
就好比两个孩子,一个衣食无忧,天天让父母开车送去课后补习班;另一个生活在贫困社区,由少女妈妈带大,身边全是半文盲,没事还打架斗殴……如果他俩考试都得了80分,那么后面一个孩子,无论是学习热情,还是个性的坚毅程度,肯定都要远远超过前一个孩子。
另外,美国名校每年都能得到大笔捐款,享受免税待遇,联邦政府也会向学生提供助学金。这笔资金如果不用来帮助弱势群体,校方会饱受批评,被认为“应该感到羞愧”。
瓦萨学院、阿默斯特学院以及埃默里大学,差不多每年有将近20%左右的本科生能拿到联邦佩尔助学金,他们的家庭年收入均低于3万美元。
△联邦政府为学生提供的一些助学金
哈佛、耶鲁大学,受佩尔助学金资助的新生比例接近全国Top50大学的平均水平,约为15%。
而不少名校还要向公众解释,说贫困生之所以占比“那么低”,是因为有些学生同时收到了好几所名校的录取,选择去了别的学校。
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学家纷纷批评,认为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正在下降。而教育家们也在不断追问——顶尖大学在阻碍社会流动性上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所以,可以预见,为了“政治正确”,美国名校录取更多“穷孩子”的趋势,肯定是会越来越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