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语文为什么突然这么火了?
语文,这个不温不火曾被挤到边缘的学科,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大语文”?国家政策的频繁出台,培训市场的热捧,资本市场的风口,大语文为什么突然这么火了?
大语文的崛起其实并非无迹可寻。在国家的引导下,学生和家长、教育机构都成了这场“文化复兴”的追随者。青桐资本在服务大语文细分赛道的项目时,也希望能让大家对当下倍受热捧的大语文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
政策撬动,大语文重回C位大语文这个概念早在1982年已经由张孝纯老师提出,但2013年之前,知道大语文的还寥寥无几。2013年之后,一些国家政策的频繁出台,让大语文似乎重回了“C位”。青桐资本梳理了一些政策推动大语文地位崛起的关键时间点:
2013年,北京市教委关于中高考语文提分的征求意见稿,带动了大语文补习热。
2014年,新高考改革推动语文成为高考中区分度最高的科目。
2017年,新高考改革进入录取阶段的第一年,考试难度的加大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了语文的重要性在提升。
如果说2013年北京市教委对语文的提分是条“假新闻”,那么从2014年开始的这一系列政策都在告诉你,大语文的春天,真的来了。
大语文市场初有格局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地,让教育机构迅速捕捉到了商机,他们的推动也是大语文地位崛起的重要原因。青桐资本从数量、发展阶段、分级几个维度为大家梳理了大语文教育市场的格局变化。
从数量上看,2013年之前成立的语文教育机构寥寥无几。2014年是个明显的时间点,目前已获融资的项目约7成是在2014年之后成立的。
从项目发展阶段看,2017和2018年是大语文赛道项目融资的爆发阶段,而且多数项目融资阶段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之间,还没有很多走到中后期的项目。
从分级上看,除了K12阶段应试的需求,儿童阶段的大语文教育也是风口。大语文天然自带素质教育属性,更侧重对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青桐资本服务的又又国学堂和口袋故事就是针对儿童阶段的大语文内容平台。
火爆背后的市场短板 大语文从真正兴起到现在时间并不长,整个市场的生态环境还不完善。
师资:大语文教育的硬伤
目前的大语文教育市场整体尚处于早期,质量参差不齐。而决定教育机构质量的最关键要素可以说是师资力量。在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教育行业白皮书》中,“师资力量”甚至超过了“口碑”,成为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机构的最关键因素。
大语文的教学需要更深厚的积累,对专业和教学经验的要求也相对更高,短时间难以通过名校毕业的学生来填充教师团队。另外,国务院今年9月份规定,所有从教人员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这对培训机构来说,无疑将师资问题的解决又提高了一个难度。
遭遇效果质疑:短期内效果如何可见?
语文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效果在短期内难以显现。传统语文学科辅导选择作文、书法、演讲等作为主要的辅导方向,很大原因在于作文、书法、演讲等都有竞赛出口,家长对付费结果尚有感知。
而现在的大语文课程,多数强调的是文化素养的综合积累,这种缺乏量化标准的积累性课程,很难短期内将家长和学生对语文学科辅导的需求转化为付费行为。
大语文如何下沉到二三线城市?
大语文这个概念还只是在一线城市比较火,二三线城市语文学科不受重视的现状至今还未真正改变,更遑论“大语文”了。
学而思国际教育集团大语文负责人李林曾说过:“不是所有家长都认可大语文的概念和理念,目前市场还需要被教育,这个过程怎么也要一两年。”
资本市场的“暧昧”相比教育机构对大语文的热捧,资本市场的态度就显得有点暧昧了。目前大语文赛道中,获得投资的项目只有很小一部分,投资人对大语文赛道的态度还比较谨慎。
但是,真格基金投资副总裁姜敏做的“2018教育投资新风向”调查问卷中,在调研了36位一线投资人的后期重点关注赛道后,发现第一名竟然是大语文和分级阅读。
大语文市场的潜力有多大?虽然大语文还未成为刚需,但是从对比数据来看,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白皮书》中,2017年英语和数学参培率分别为81.4%和46.9%,语文学科仅为22%。
虽然受限于教育机构的质量和量化评估标准的缺乏,大语文离成为刚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政策端和需求端对语文的重视,势必会推动教育机构加大对这一学科的投入,语文学科辅导的需求注定会爆发。
在市场需求爆发之前,青桐资本认为对于教育机构而言,最重要的是打磨好产品和服务,将语文产品真正做大。市场生态的不完善,也是这个市场的潜在机会所在。师资力量的缺乏让一些教育机构盯准了B端培训市场。未来随着语文教育市场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地域性的小机构在运营和教研能力上的不足,也将成为大语文赛道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