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备受关注 跨学科老师将成为“香饽饽”
发表于2018-11-27 20:47:11
摘要: 原标题:教育备受关注 跨学科老师将成为香饽饽 你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你的数学是美术老师教的?......网络上一直流行这样的话,原来是调侃的味道

  原标题:教育备受关注 跨学科老师将成为“香饽饽”

  你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你的数学是美术老师教的?......网络上一直流行这样的话,原来是调侃的味道。然而,在生活中,这种段子话将变成真实的教育场景,跨学科老师将成为“香饽饽”。

  为什么?现在什么词在教育最受关注?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必然选择。教师没有跨界意识和跨界生长的专业能力,如何胜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重任?

  看看2017年上海某区高三的数学模拟题,你就感觉到以素养为标准的教学与评估并不遥远。

  题目是这样设计的:

  这是一题选择题,命题者给了学生唐代诗人杜牧的两句诗:“今来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莱不成仙。”

  还给了:

  A. 充分条件;B. 必要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四个选项,让学生选择回答“成仙”是“到蓬莱”的什么条件?

  这样的题目将数学与语文完全融为一体,用数学的思维理解文本,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如今什么学习形态最热门?项目化学习,STEAM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场馆式学习.....

  这些学习方式依托的学科是什么?没有人讲的清楚。好像什么都是,然而什么都不是,这些学科共同的特点是从单一的学科走向了跨学科的整合,将知识的学习立足于不同学科间的迁移和贯通,以及复杂生活场景的应用。

  还有今年上海市颁布的中考改革方案中,亮点之一就是“综合测试”里的跨学科案例分析,分值为15分”,考察学生能否把理、化、生、地等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起来,“要求学生有足够广泛的知识面”。这首先要求教师有娴熟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不仅是跨学科教学,单一学科教学如果有了多学科知识,课堂的张力会得以前有未有的扩延,课堂的内涵将得以史无前例的拓展。

  举个历史学科的例子,例如:讲述唐诗、宋词、元曲等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讲述新航路的开辟需要地理的专业知识,讲述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需要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等等,不一而足。

  老师从其他学科汲取智慧,谈古论今、信手拈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

  历史特级教师魏勇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到跨学科教学效果:

  “当我们讨论法国大革命的红色恐怖的影响,从历史书上得到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机械的教条和冰冷的数字时,我们就很难真正体验到它的恐怖。如果我们引入雨果的小说《九三年》,把革命如何压倒人性、原则如何强奸良知的细节呈现出来,这堂课所引发的震撼将大大超过纯历史的探讨。”

  一位教师如果在大脑中储藏足够的、多种学科的知识,思维结构和方式就会发生变化,原因在于知识与知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脑海里慢慢发酵,教学“益生菌”就会渐渐滋生,这样教师就能从教学主题出发,在不同学科间纵横捭阖,融会贯通,成为教学智慧。

  当然,这样的教师不仅仅是“理想国”,在现实中我们也能找到“真实版”。但凡卓有成就的教育者,大多是复合型创新人才。

  上海滩上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本是历史专业毕业,深厚的历史学养为其语文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有北京城特级教师窦桂梅是教小学音乐的起步的,依赖精湛的音乐素养,她尝试着将语文教育与音乐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

  这些事实表明,“跨界”生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功捷径。

  “跨界”也是教师幸福感的源泉之一,当一个教师不断地面临着新知的学习和挑战,探索跨界的范式和融点,始终会有着激情涌动和叛逆冲动。

  跨界的概念是固定的,然而展示的方式确实多样的,如万花筒一般,无数的知识交叉和融合,就会生成无穷尽的变式。跨界本身是一种创新,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源泉。

  还有历史上那些鼎鼎有名的大家,更是跨界的典范。

  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教育界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是哲学家、教育家,伽利略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丘吉尔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获诺贝尔奖的文学家,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ab Lab联合创始人Stuart Gannes,曾经与记者谈起跨界的意义和重要性:

  “如果我们纵观所有领域,不管是科学、科技、商业或者教育,这些行业都具有社会属性,这就意味着跨界是一件必须的事情,因为我们需要和其他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一件事情。这其实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人们本来的工作方式。”

  其实,以往教育的形态也有过以跨界的形式出现,是和生活浑然一体的,存在在家庭、作坊、戏台、习俗......各式各样。正如卢梭说,教育有三个来源:一个是自然,一个是人,一个是各种事物。与生活联系是跨界的最自然和真实的形态。

  互联网的时代,是万物相连的时代,是学习化社会的时代,意味着横向层面,打破各种制度性的桎梏和边界,重新构造着全新的教育生态。

  还有,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强大,“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泛在学习成为常见的学习模式,人们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获取教育资源,而且产生了每个学习者的连接。

  所以,时代嬗变,教育蘧变,生活回归,跨界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和应然。做一名跨界教师,势必要有对生活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对所有事物都贯注了自己的热情。

  与此同时跨界又使他们眼光超越了自己专业的藩篱,从而看到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墨守成规、画地为牢、拒绝变化是跨界最大的拦路虎,会牢牢禁锢一个人的想象力,使得教师无法超越单一的学科教学或者知识。

  今天的时代新知识、新观念层出不穷,只有不断拥抱新的变化、新的信息才会不断突破原有的知识和思维边界,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开放的思维,才能生成新生元素,这是跨界思维和教学的基础。

  跨界,还意味着要脱离交友的舒适区,不断地拓展朋友圈,在跨行业、跨文化的朋友那儿汲取跨界的灵感或创新的火花。

  耶鲁大学校长皮特.沙洛维近日在2018届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说道:

  “如今的世界,你可以在推特上拥有700位粉丝,也可以在脸书上交1000位好友。看起来拥有一个很大的圈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你所谓的“朋友”都在分享相同的故事、类似的观点,那么你的世界可能很窄。”

  原因在于如果你一直交相同的朋友,他们会限制你的想象力。

  记得上海有位女作家,名字好像记不起来了,每个月会相邀不同行业的精英或专业人士见面,金融的、法律的、教育的、政府的、医院的......什么事情也不干,就一起倾听、聊天、喝茶。

  她这样做是生活体验,得到灵感,获得启示,度量人性的边界。所以她作品里的人物常常栩栩如生、文字力透纸背,情节真实细腻。

  当然,要做到跨界最方便的办法是博览群书,皮特.沙洛维是这样说的:

  “在耶鲁大学的这些年。我了解到最伟大的学者们所画出的那些很大圈,他们博览群书,也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想法颇感兴趣。”

  书读的多了,一个人的知识自然而然丰厚了,思想深邃了,见识独到了,而且常常能在不同的事物间找到相似点或者链接处,这样跨界就产生了,变革就存在了。

  当融合、演变、迭代、推进、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特点和趋势,那也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成为教师的生存方式。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