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贫困生资格认定 一番好意的资助不该变成撕逼的闹剧
知乎上曾有人提出过一个令人心碎的问题:贫困生名字被公示很难受怎么办?
在底下的问题补充那里,这位朋友还写下了“网上搜名字就可以查到我的信息”、“难受到想去死”的话语,透露出其作为贫困生幽微、敏感、甚至不堪一击的内心。
不过,这位朋友或许没有经历过更糟糕的情形。在一些高校,学生要获得贫困生资格,远不止公示名单那么简单。
对于一些敏感的贫困生来说,公示名单无异于公开处刑。
2016年11月,包括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都爆出了让贫困生上台“比惨”的问题。
这些家庭条件不好“贫困生”,被迫在众目睽睽之下,讲述自己的家庭悲剧。
“我父亲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我母亲患有先天性白血病”……谁的故事讲得最动情、拉到票数最多,谁就越有机会获评。有些同学表达能力不行,在台上面红耳赤了半天,直接“哇”的一声哭出来,也能博取不少同情。
当然,这种当众卖惨的方式,未免太伤自尊。评选贫困生,为什么非要通过卖惨这种方式进行?除了“比穷”、“比惨”,难道就没有别的贫困生认定方法了吗?让这些贫困生当众自揭伤疤,听众的良心难道不会痛吗?
贫困生资格认定:高校年度撕逼大戏贫困生资格认定,向来是一场年度撕逼大戏。塑料姐妹花、虚伪兄弟情,在这种利益相关的时刻,都会纷纷现形。
面向贫困生的奖助学金,金额说多不多,但已经足够撩拨起同学们的神经。
2007年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前者奖励贫困生中的学霸,每生每年资助5000元;后者覆盖面更广,有贫困生的title就能申请,每生每年资助3000元。粗略一算,就是近万元的收入。
如果你有贫困生的资格认定,再加上成绩 ,每年都拿奖助学金的话,大学四年的学费基本不用发愁。当然,这样的好事也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惠及。
尽管政府每年的投入都在增加,但按照目前按比例分配贫困生名额的形式,还是做不到“精准扶贫”。一旦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形,一场你争我夺的腥风血雨,也就在所难免。
更何况,中国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制度,还存在着诸多漏洞。一般而言,大学生要申请贫困生资格,要通过本人申请、班级认定、院系审核、学校认定四个环节。
而迫使贫困生当众比穷、卖惨,往往就出在认定环节。
没有一段打动人的悲惨过往,便难以获得贫困生资格?
在一些高校,班级认定就是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评议小组,对提交申请的贫困生进行私下的民主评议,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
但在一些高校,认定环节却变成简单粗暴的比惨大会。申请贫困资格的学生,被要求在全班,甚至全系同学面前,揭穿家里的老底,接受众人眼光的质询,以此来获得贫困生资格。
在这种情况下,申请贫困生资格,就不仅要考核你的家庭背景。人缘、演讲能力、表演天赋,甚至是掉眼泪的本领,都成了极为重要的因素。
也就是说,尽管你家里刚遭遇洪灾、负债累累,面临失学风险,但因为你在台上一句话都说不出,平时也不善于交际,贫困生名额很可能就与你失之交臂。
而隔壁的戏精同学,口口声声说拿到助学金请全宿舍吃饭,却因为在台上声情并茂,一抹鼻涕一把泪,就骗取到贫苦生的资格。
孰不知,这几千块钱的助学金,对一些同学来说,只是两张机票的价钱;但对于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惨,是能比出来的吗?贫困生名额有限,按照教育资助的内在逻辑,这些名额应当分配给经济最为困难的学生。
因此,对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进行度量,从中筛选出最困难的学生给以资助,是贫困生认定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过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的人都知道,认定贫困生资格,是一件多么令人头秃的事情。如果学生一窝蜂想选贫困生,辅导员只怕要磨破嘴皮子、里外不是人。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不是一般的艰巨。学校确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依据,一般是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还有学生本人自行填写的材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部分)。图/教育部官网
学校根据这些申请材料,综合考虑学生日常消费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就可以对贫困生划分资助档次。
而核查情况是否属实,教育部规定,学校还可以通过家访、个别访谈、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
不过,家访、大数据分析都是理想状态。
高校生源分布全国各地,要逐一核查的话,可能核实成本已经超过了资助成本。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最多只能打打电话复查、查阅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或者用肉眼判断的形式,来认定贫困生。
在一些风言风语中,跟辅导员搞好关系,似乎是入党、保研、申请奖学金、贫困生的不二法宝。图/pexels
当然,这些环节都很容易出问题,也容易被动手脚。
贫困生的身份,主要依赖生源地政府的文件证明。但出于地方利益、人情关系等因素,地方政府未必就会进行详细的家庭情况调查,出具贫困证明随意性较大。
而辅导员通过主观印象来判断贫困生身份,也很容易导致一些谬误。
“养得白白净净的小姑娘看起来不像贫困生”、“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等等说法,都容易造成贴标签的行为。靠主观印象来判断,一点也不科学。
在去年和今年,教育部的《意见》中,明确说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但这也可以侧面表现出这种现象之普遍。图/pexels
于是,为了图省事,也为了所谓的“公平起见”,让学生当众演讲,投票选出贫困生,便成了一个合理选项。
假如日后不小心曝出“伪贫困生”的问题,主事人还可以规避风险,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而这也是教育部三申五令,但让贫困生当众卖惨的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如此看来,如果贫困生的认定难题,不从源头上解决,无论小范围的民主评议,还是当众让学生演讲卖惨,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这份帮助,不应该以伤害为代价中国高校的贫困生认定,边界不清晰、灰色空间大、违规成本低,模模糊糊就像一笔烂账。而国外的高校又是如何进行贫困生认定呢?
相比起开贫困证明这样不太靠谱的形式,国外高校一般是通过多维度的家庭经济调查(Means- Test),来确认学生个人或家庭,是否有能力支付高等教育费用,从而考虑提供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
若不经过多方面的严格核查,判定贫困生这一环节,总会有人受伤。
美国高校一般以家庭收入作为贫困生认定的 标准。仰赖其完善的收入查证和税收体系,美国高校要核实学生的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件难事。
相比之下,中国高校要收集、计量贫困生的家庭经济信息,会困难得多。
此外,有学者还指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收入差距等等,都让如何划定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变得无比困难。
在中国高校,农村户口学生,比城市户口学生更容易申请到贫困生资格,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尽管贫困生认定制度问题多多,中国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还是在逐渐完善。诸如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等资助,想必已经让无数寒门子弟受益。
不过,目前以经济支持为主的资助体系,恐怕也没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自尊与自卑的情绪,在身体里厮打,是许多贫困生的共性。一方面,他们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家境不好,在日常花销上故作大方,甚至不愿意搁下面子去申请贫困生;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勉励自己自强自立,同时不想被官方树立成所谓的励志榜样。
可见,高校对贫困生的支持,还要从单一的经济支持,向辅以心理疏导等方向迈进。保护好贫困生的个人隐私,避免让学生当众卖惨,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就是任重道远的第一步。
毕竟,本是一番好意的资助,不该变成撕逼的闹剧,更不该变成一场伤害。